高校手球俱乐部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部高教司“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背景下,研究高校手球俱乐部校本课程的合理有效开发。经实地研究发现:应广泛提升手球项目的知名度与参与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赛事影响,给予手球更多政策优惠条件,鼓励人才梯队试点等,从而逐步推进高校手球俱乐部朝着大众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 手球俱乐部 校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a)-0121-02
1 我国高校手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手球是一项发源于德国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它的运动方式类似于篮球,比赛规则又近似于足球,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传入我国,但在实际的推广和普及方面却远不及篮球、足球。通过对国内C9院校手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具有较为成熟完备的师资力量,并常年开设手球课程,有一定运动队储备的高校仅有4所,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而在这4所高校的手球活动开展情况与其他球类项目相比,知名度和关注度都相对较低。纵观全国,除安徽、广东、江苏等少数省份的部分高校设有手球课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的高校都没有该课程,有些学校的体育主管部门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手球这个项目。这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手球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率低、参与度低、认可率低的事实。
2 高校手球俱乐部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手球运动相对于足球或篮球入门的门槛较低,而且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跑、跳、掷的身体能力。手球场地接近标准篮球场或室内足球场的规格,跑动范围不大,对学生的体能要求不高。又由于该项目是在室内进行,避免了恶劣天气造成的干扰,能够随时进行比赛训练。因此,在集体项目中,手球是为数不多能够保证适量负荷、培养学生顽强品格和团队意识、强身健体又兼顾趣味性的运动之一。俱乐部教学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手球本身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挖掘自身的运动潜能,培养学生掌握至少2项体育技能的能力。所以对高校手球俱乐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本校整体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间接提升手球项目在高校中的知名度与参与度。
3 高校手球俱乐部教学的限制因素
首先,手球属于小众项目的理念根深蒂固,多数人并不了解这项运动。在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的整体规划中,手球常常无法跻身于传统大球类项目的研讨。高校学生若是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手球、没看过或听说过手球项目的比赛,很少会主动要求加入手球社团或是俱乐部。当下大多数高校的手球队队员选拔都是从篮球队、棒垒球队、橄榄球队等运动队直接挖过来的,原本从事手球运动的学生少之又少。
其次,教学力量的缺乏是手球俱乐部在高校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高校手球专职教师教练的总量很少,水平层次不齐,许多教师是半路出家,以前并非手球专业。还有很多人身兼数项运动队教练,他们在理论深度、教学水平、训练效果等方面的造诣都不及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目前国内开设手球专项的院校也十分稀少,师范类几乎没有,体育类院校除上海体育学院等少数几家之外也屈指可数。
再次,手球项目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开展太少,宣传途径十分受限。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1年仅有1次,4年1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举办至今都没有出现过手球项目的影子,各省省运会大学生组的比赛也仅有少数省份设有手球项目。这些都在无形中弱化了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对手球运动的了解。
最后,高校手球俱乐部缺乏较为优惠的政策条件和完整的梯队建设体系。一个运动项目要想开展得好,必须要配套相应的政策和发展土壤。例如足球、篮球,因为政策上有升学降分的规定,许多足球特色小学、篮球特色中学就应运而生。同样,有了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层层选拔,到了大学阶段,自然篮球、足球的受众群体就多,运动水平就高。
4 高校手球俱乐部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把手球俱乐部归并到大球类俱乐部之中,在制定俱乐部教学方案和宣传推广的时候要做到一视同仁。应当以俱乐部教学为契机,发现和培养具有手球运动潜质的学生吸纳到校手球队里,通过队员传帮帶的作用,活跃俱乐部的教学氛围。
大体协应多开展高校手球教师教练业务培训,了解最新的手球运动发展趋势和竞赛规则,及时丰富广大高校教师教练的知识储备。高校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本校教师发表手球类教研论文,在俱乐部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比赛训练不断总结,推进高校手球教学朝着科学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高校之间应扩大联系交往,多互办校际手球交流赛,扩大手球运动在各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学校教务部门也应与体育部门协同配合,增加手球俱乐部的课堂数量,在学期末多举办各班之间的手球教学比赛,增进技艺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手球运动的项目优势,结合现有政策和学校俱乐部发展的实际需要,给予手球项目适当的优惠条件。与部分体校、中小学开展试点合作,尝试推广“手球俱乐部进校园”系列表演赛和趣味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完善手球人才梯队建设,让手球俱乐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品牌和亮点。
5 结语
高校手球俱乐部课程的校本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手球项目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盲从,不冒进,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扩大宣传力度,逐渐完善场地、器材等相关配套设施,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训练计划;高校手球教师教练应当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学习,积极交流,勇于钻研,敢于挑战,逐步扩大手球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高校应重视校园手球人才培养模式的连续性,积极推动制度变革,给予高校手球俱乐部课堂建设未来更多有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2] 王安泰.手球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安徽体育科技,1987(2):65-69.
[3] 李丹阳.我国高校发展手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2(21):91-92.
[4] 李洋,于萌,姚苏捷.我国手球运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8(6):89-93,135.
[5] 郑柏武.新课标下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4):101-103.
[6] 郑柏武.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评价[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6):91-93.
[7] 武勇亮.我国高校手球运动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5(7):47-50.
[8] 于中迅.高校开展手球运动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S1):37-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9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