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淡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对幼儿不良进餐习惯教育的影响进行简要梳理,如: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和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形成。提出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建议,包括:用不同的方式向幼儿传授正确进餐的知识;灵活组织幼儿就餐,丰富幼儿的进餐方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利用隐性课程进行教育;合理进行就餐指导,审慎进行教育评价;家园配合,鼓励幼儿正确进餐。
  关键词:幼儿进餐 习惯培养
  引言
  幼儿的进餐习惯与其成长和学习紧密相关,进餐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成长和学习的好坏。因此,当前大多数幼儿园都十分重视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然而,由于进餐指导本身的科学性存在问题,许多幼儿园对幼儿进餐习惯的措施培养本身是存在瑕疵的。这些措施其实并不利于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基于此,当前对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教育的影响分析
  目前在多数幼儿园的幼儿进餐过程中,教师明确规定:吃饭要保持安静、不允许幼儿间进行话语交流、吃饭速度要快、不能随意走动等等一些限制幼儿进餐的规矩。事实上,幼儿进餐时的诸多规矩,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1.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
  一般来讲,幼师在引导幼儿进餐的过程中,会告诉他们保持安静,从而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每当进餐时间到来时,教师常提醒幼儿:“不许讲话,好好吃饭”“快点吃、吃完可以出去玩”等。为了班内的统一管理和安静的进餐氛围,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提醒,在教师严格控制的进餐氛围下,幼儿原本轻松愉快的进餐享受变成了一种严肃的生理作业。在这种严肃的进餐氛围下,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幼儿在进餐时一方面默记教师提出的各项规定,另一方面用规定约束规范自己的进餐行为。教师对一些吃得慢的幼儿不断进行“善意”的督促,有时甚至会把吃得慢的幼儿拉出来,分配到一个角落去。在这种不和谐的进餐氛围下,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长期处在这一进餐氛围下,不仅影响幼儿的消化和吸收而且会容易滋生幼儿厌食等负面情绪[1]。
  2.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各吃各的、不准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因此多数幼儿能按教师规定安分进餐。事实上在进餐这一自由活动过程中,幼儿内心很渴望和同伴交流。幼儿在进餐时通常会和周围的同伴交流自己周末要去哪玩、妈妈又给买新玩具新衣服了等,在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幼儿边吃边说,非但没有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反而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完成了进餐活动,另一面幼儿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下锻炼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增进了同伴关系。可见,在自我封閉的进餐过程中,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愉快进食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幼儿间交流的机会。虽然,我们提倡幼儿进餐时的自由交流,但我们并不是从一个极端(完全封闭的进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由无度的进餐)。我们所提倡的是在不影响幼儿及其同伴正常进餐的前提下,允许幼儿间的轻声交流[2]。
  3.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形成
  在很多农村幼儿园,我们会发现从幼儿一开始进餐,教师便不停地督促幼儿尤其是吃饭速度慢的孩子抓紧时间吃,吃完必须靠墙坐好,不能随意离开小凳子,不能任意走动。对那些吃饭不安分的孩子教师常采取非常粗暴的行为,如用勺子砸幼儿的碗或是罚幼儿站立吃饭。在这一状态下,进餐便成了一些幼儿恐惧的事情,胆小的幼儿甚至拒绝来幼儿园。而且教师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一些错觉如:吃饭和自由活动有时是对立的、吃饭速度快才是对的等。可见,在这些错觉的支配下幼儿往往会对吃饭及教师产生心理抵触,而且还有一些幼儿为了迎合教师的需求,改变自己的进餐习惯不断提高进餐速度。在这一些表现下,教师和幼儿间很难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建议
  1.用不同的方式向幼儿传授正确进餐的知识
  (1)儿歌
  儿歌是我班孩子们很喜欢的,学的也特别快.所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进餐儿歌,例如:《香甜饭菜别送错》《大老虎》《吃饭歌》等,这些儿歌配上了相应的动作,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都能够朗朗上口,而在他们的读、念、做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记住了一些正确的方法,回家以后也会把这些儿歌念给家长听,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家长,使这些方法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实施,渐渐的孩子也在快乐的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2)区域游戏
  我们在餐前、餐后都会组织孩子进行“扮家家”“棒孩子”“分礼物”“夹豆子”等游戏,幼儿从游戏中学会正确使用勺、筷,餐前洗手、餐后擦脸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顺利地让幼儿在对比中知道怎样的进餐行为是正确的.我们还会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当中,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快乐的巩固着各种行为习惯.如:在“扮家家”区域里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对话“宝宝你今天吃饭真棒,一粒饭也没掉”“你拿勺子拿错了,是这样拿的”“妈妈,我要自己吃”。在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健康良好的进餐习惯正悄悄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
  (3)教学活动
  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我们还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如:《蔬菜营养高》《厨房阿婆你真棒》《点豆豆》《吃出健康》等。在活动中,我们通过游戏、儿歌、观察等幼儿感兴趣的方法科学引导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到一些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进餐方法。
  2.用灵活的就餐方式开展幼儿进餐活动
  (1)师生共餐
  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对于他人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突破点,尽量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一起进餐,争取成为孩子们的榜样。首先,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用餐方法,在进餐时举止适当,保持安静,久而久之,就会孩子们也会开始学习起来,实现将榜样作用转化成实际行动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饭菜特色在进餐前对幼儿进行提问,例如:“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吃什么蔬菜?”,“大家爱吃什么主食呢?”“老师喜欢不挑食的小朋友,这样的小朋友才能长的又高又棒。”通过交谈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增强幼儿的食欲。像我园都是带班老师在班内吃饭,可让幼儿模仿教师吃饭,一口饭,一口菜,不把汤倒到饭里,不挑食,细嚼慢咽地吃完自己碗中的饭菜。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幼儿与其他国家的幼儿在进餐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挑食严重、适应力差、无法与教师顺利沟通、不敢表明自己的想法等等,所以如果幼儿园引导他们在进餐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上述差距将会大大缩小。   (2)开展游戏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幼儿园可以在幼儿进餐时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学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愿结组,每组扮演一个家庭,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设定各项规则,即在吃饭时,每次吃得最多最干净的幼儿可以扮演一家之长,吃饭时大声说话的则认为是不听话的宝宝,将会服从其他幼儿的批评教育。这样一来,幼儿就会在心理层面上树立起自己的进餐目标,并且整个班级也会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完成进餐。
  (3)自我服务
  所谓“自我服务”,就是指提供给幼儿服务他人的机会,使他们乐于表现,并且能够找到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一般来讲,幼儿园在进餐时都会提供给孩子们盘子和碗,那么教师就可以提倡幼儿主动承担起发放碗筷、收拾餐桌的责任,并及时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帮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其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那么教师如何挑选“自我服务”的幼儿呢?这并不用担心,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进餐时的表现进行选择。我园多次让每个家长带一种菜来园尝试提供自助餐,在家做菜时让幼儿一起参与帮忙:洗洗菜、摘摘芹菜叶等简单的事情,这样很好地增加了幼儿吃饭的兴趣。
  3.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1)情绪感染法
  幼儿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喜怒哀乐全会表现在脸上,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愉悦开心的情绪,起到感染幼儿的作用。只有心情好了,幼儿在进餐时才会有食欲,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遇到一些棘手的状况,教师也不要慌张,正确引导孩子走出误区。例如,有些孩子对于猪肝十分反感,在进餐时可能会将其夹出或者吃得很慢,甚至还会大声说道:“我讨厌吃这个”。这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小故事,让孩子明白猪肝对于身体的益处,并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进食。面对胃口不佳的幼儿时,教师可以对他们说:“你这个勇敢的喜羊羊,快吃吧,补充能量才能打败灰太狼。”只有教师用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幼儿,才能改正他们不良的进餐习惯。
  (2)榜样示范法
  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视频或者小故事,然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播放,以期能够成功引起幼儿的注意,并开始纷纷模仿其中的榜样进餐,争取做到在吃菜的同时注意均衡饮食,不要单纯地吃菜或者吃饭。如果发现班级中幼儿在进餐时存在一些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进食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挑食的幼儿的座位安排在一起,形成榜样带动作用。
  (3)观察法
  “观察法”需要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位幼儿进餐时的表现,找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进时进行纠正。例如,一些幼儿在进餐时狼吞虎咽,还没有来得及咀嚼就已经咽下去了,这对于自身的肠胃系统将会形成很大的伤害。对此,教师应当传授给幼儿正确的进餐方法,告诉他们吃饭一定不要着急,细嚼慢咽,这样才能品味到食物的美味。如果发现某位幼儿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教师则应该更加关心,科学引导其适量进餐。
  4.利用隐性课程进行教育
  所谓“隐性课程”,就是指并非直接的说教或者示范形式来引导幼儿正确进餐,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教育
  形象教育包括书籍、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营造一种科学进餐的氛围,设计一些故事情景以供幼儿体验。例如,我们在一次偶然中发现部分小朋友吃饭时,将饭偷偷地倒到桌子下,我们由此设计了一个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给幼儿表演:一只大公鸡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找东西吃,小弟弟捧着饭碗,坐在院子里吃饭。他一边吃,一边瞧着花蝴蝶飞来飞去,饭粒撒了一身,撒了一地。大公鸡看见了,可高兴啦!它连忙跑了过去,跑到小弟弟身边,啄起地上的饭粒来,把撒在地上的饭粒吃光后又去啄小弟弟撒有饭粒的裤子、衣服,最后又去啄小弟弟的嘴巴,小弟弟害怕了,端起饭碗就跑大公鸡张开金翅膀,一跳,跳到小弟弟的肩膀上,朝着他嘴巴上的饭粒,“哆”地啄了一下, 小弟弟哭了起来。奶奶告诉小弟弟,只要小弟弟把饭吃得干干净净,不要漏嘴巴,大公鸡就不会来了。
  小朋友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快就明白了要正确进餐的道理,并自动摒弃自身的毛病。
  (2)物质奖励
  幼儿都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教师表扬进餐表现良好的幼儿还要对进步快的幼儿进行及时的鼓励,具体包括发放小红花、小星星或者奖状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的吃饭有进步的幼儿送一颗小星星,分别贴在“比一比”环境创设自己的照片处,饭后可组织幼儿玩玩“小猫钓鱼”的游戏,把平时剩下的点心喂给“小鱼”。这样幼儿就会觉得做事有目标,从而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5.合理进行就餐指导,审慎进行教育评价
  幼儿园的进餐教育工作使教师对于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的表现做出专业、科学的评价和指导,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在整个人生的启蒙阶段,幼儿对于各种新鲜事物都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一定要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尽早地独立进餐,不应出现保护过度或者包办代替等行为的出现,争取全面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
  作为一名幼师,一定要具有耐心,对待幼儿态度亲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赢取他们的信任和爱戴,这样才能够为日后工作的順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幼儿的进餐活动进行教育时,教师不能一味提倡孩子们吃得快、吃的干净,而是需要更加看重孩子们吃饭的质量,即吃得好、吃得舒服,没有发生各种不良现象,不会伤害到自身的肠胃和消化系统。
  6.家园配合,鼓励幼儿正确进餐
  (1)在园里,教师鼓励幼儿“少盛多添”
  幼儿园的幼儿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在进餐过程中也会有差别。年龄小的孩子食量小,吃的并不多,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其“少盛多添”。例如,我们班级的郑xx小朋友,刚到这个集体的时候,如果给她半碗饭菜,她就一味地叫:“吃不完,吃不完。”吃点心时,我分给她一个面包,她也一味地叫:“吃不完,吃不完”,就一口都不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向她讲道理之外,在具体操作中还采取了少盛多添的办法来消除幼儿的畏难情绪,引导幼儿进餐。
  (2)在家里,家长密切配合,多表扬
  在集体生活中,大部分幼儿通过老师的引导、教育开始慢慢地不挑食了。不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表明,一些幼儿在家里仍有不良的进餐习惯。为此,我们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沟通,把幼儿在园里进步的情况报告家长,特别是托小班家长对于自家孩子不放心,我们每学期都会把家长请进园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时的日常表现。在教师对家长进行信息反馈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并且要适当地鼓励,例如可以当着幼儿的面说:“她今天有进步,我看见她大口大口地吃蔬菜了。”幼儿受到夸奖,往往会想:我们明天还要大口吃,吃多多的。
  当然,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有效地帮助幼儿克服不良习惯及解决进餐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方法就要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氛围,正面引导,正面强化,坚持不懈,帮忙幼儿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利,幼儿进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8).
  [2]冷静,关注幼儿进鉴环节的健康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