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积极的作用,对此,现阶段各位美术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出发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就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美术 课堂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初中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已初步形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再加上素质教育的开展,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初中教育应该提升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
  一、现阶段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够先进
  现代初中教育虽然已经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带领下逐渐进行改革,开始提升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深入影响,我国初中对于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依旧比较落后,不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强制性地让学生对课本图片或者规划进行临摹,忽视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美学体验,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艺术之美。
  2.教学手段落后
  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方法依旧没有深刻的掌握。教学手段没有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改进,导致美术教育模式不够新颖,没有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师没有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深入的体会美术作品的具体内涵,距离提升自身审美能力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3.美术教育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因为受到传统形式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美术老师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贯认为美术教学不是考核的重点,所以对于美术课程的考核工作就没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对于美术科目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展开全面的考核。目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培养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反馈和考评机制的不完善[2]。整个美术科目的考核过程过于形式化,只注重表面工作,没有深入地对学生进行美术專业层面的教学,达不到对审美能力培养和考核的效果。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教育理念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最主要的教育场所还是课堂。对此,各位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代教育发现的方向和要求,对美术科目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为了从根本上起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模仿,在模仿中理解,在理解中创造。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是否可以有效理解和接受,还要尽量地通过简单易懂的内容传达出有深度地艺术之美。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教学情境的创立、生活实际案例的分析,逐渐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元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2.将美术教学生活化
  美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传授很多生活上的技能。所以,通过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学生能够透过实际的事例,对抽象的艺术知识进行理解,将生活与艺术浓缩,感受艺术之美。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情,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让艺术“活起来”[3]。通过生活这个多姿多彩的剧本,美与丑、善与恶都会以鲜明的姿态呈现出来,学生能够以可见、可触的形式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实实在在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引入经典美术作品,提升教学境界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只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引入恰当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体会细节内容,感受作者的意图以及作品的主体,以全面的角度来分析,为学生营造具体的美术意境。通过对不同手法、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美术作品的赏析,学生的美术天性能够得到发挥,即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还为学生拓宽了学习渠道,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语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未来漫长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学生初步树立价值观、审美意识的奠基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文化能力的提升,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科学的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伟清.初中美术教学对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3(7):56-57.
  [2]张建国.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4(21):59-59.
  [3]韩复生.浅谈美术教学的审美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239-2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