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重要职责。在美术教育的开展中,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发现与实践美的重要形式。通过欣赏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与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发现与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剖析高中美术鉴赏的有效策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9-0088-02
  引 言
  美术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美术鉴赏能力的培育,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升艺术感受力、丰富学生的感官世界,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育,应通过多元化的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与艺术形式的感受力与欣赏力,从而促进学生艺术鉴赏水平与美术表现力的不断提升。
  一、从生活入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美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出发。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能力,拉近学生与美术鉴赏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从丰富的生活场景中汲取能量,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赋予美术作品以活力与情感,有效增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其想象力与感受力的发展。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记录的双手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以现代画家忻东旺的作品《早点》和徐维辛的作品《工棚》为例,这是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中的内容,两幅作品都描述了人间生活的画面,通过作品展示出了城郊农民工兄弟在工棚吃早点的景象,细致地刻画了生动的人物表情、神态、外貌等,展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常见的生活场景出发,结合自己对市井生活的所见所感,体会作品中对平凡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所描绘和传递出的浓浓市井气息,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与鉴赏水平。
  二、从多元入手,借助美术情境实践美的理想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形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试想,如果每节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同小异,教师也只是提供美术作品,以观察和分析的形式鉴赏,结合教材内容以说教的形式介绍,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对美术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与人文意义、美术作品创作的背景、美术鉴赏的价值和内涵都得不到深刻的体悟和感受,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此,要在美术鉴赏中实践美的理想,要求提升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美术欣赏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中增强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加强对美术鉴赏课程的感受和体验,在美术欣赏中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高中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为例,本单元以礼仪与教学为切入点,通过欣赏从商朝到魏晋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古印度、古埃及的古老文明遗迹,包含了对秦始皇兵马俑、埃及金字塔的鉴赏,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秦始皇兵马俑和金字塔的相关视频、纪录片、科教片、电影等在课上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感受,以直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对古代文明灿烂历史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美术鉴赏水平的提高。
  三、从融合入手,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丰富性
  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音乐、舞蹈、美术、建筑、体育运动等各个领域,都包含着其独有的艺术性。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不应是封闭独立的,而应重视与各个领域的融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更要通过美术鉴赏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并以美术为媒介,以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艺术感受力的不断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可以与音乐、语文等多个学科进行融合,如美术鉴赏的开展,可以结合诗朗诵、音乐欣赏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感受优美的古诗词和音乐作品,将美术鉴赏的内容与音乐和语文学科内容相联系,深刻体会其内涵和意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优秀艺术形式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促进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进行欣赏,加强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与感知能力,感受作品中传统工笔画表现人物的技法和特点,了解作品独特的构图,欣赏作品中人物的仪态、表情,感受通过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内涵。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学科的融合,在鉴赏时,播放琵琶曲,鉴赏和分析画中的古诗词,借此体会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这幅画作所传递的韩熙载将心中的一腔苦楚寄托于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中的无奈,以美术鉴赏与音乐和语文学科的融合,丰富美术鉴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背景和创作动机的分析和探究,从而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的深意,发展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从背后入手,加强对美术作品内涵与背景探究
  每一个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阅历与生平经历有感而发创作的,当中都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与人生体验,美术鉴赏教学不仅是欣赏与观察,更是通过探究美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原因,深刻体会作者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价值理念与人文精神,体会作者在独特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中所感悟和表达的内涵。因此,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不应流于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背后所展现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经历、情感经历等内涵进行深入的探究,帮助学生通过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这样才能充分实现美术鉴赏课程开展的目标。
  以《流民图》为例,本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其背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这幅作品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之情,弘扬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在开展本课的鉴赏教学时,作品的欣赏应当充分地与探究这幅作品背后的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相结合,作者蒋兆和是20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人物画大家。他出身贫寒,对劳苦大众的生活非常了解,他笔下所创作的,都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景。抗战时期蒋兆和生活于沦陷区,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创作了其代表作品《流民图》,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借对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弘扬了自己对民族精神的赞颂,只有深入探究这幅作品的背景,才能充分了解这幅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内涵,体会其价值所在。
  结 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开展,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多种形式,不断丰富美术鉴赏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背景、价值与内涵,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实践美,实现以美术鉴赏教学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美术感受力与美术素养的教学目标。
  [參考文献]
  李雅煊.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世娟(1984.4—),女,江苏涟水人,美术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美术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6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