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让他们切实地了解到生命的宝贵,对生命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引导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敬畏生命。本文从课程标准与科学教材中生命教育知识的分析、科学知识中显现生命教育知识的讲解和隐性生命教育的渗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为广大生命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提供实例。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9-0072-02
引 言
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科学的课程性质,有这样的描述:这门课程承担着科学启蒙的任务,引导他们了解周围世界的科学,使他们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这就说明小学科学课程从知识到情感,都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甚至完全重合[1]。
一、粤教版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相关联
小学科学粤教版教材中的知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不谋而合,也有力地证明了科学课程作为生命教育主阵地的地位。
二、充分利用科学课中显性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课程标准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活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部分内容。对于显性生命教育的知识学习,下面以《呼吸与运动》隶属《健康生活》版块的“生理与健康”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内容为例展开阐述。
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体系一单元《生理与健康》中,文章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五个方面,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知识,整合学生对生命知识的零散认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强调将这部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呼吸与运动》一课是这个单元的第5课,其内容包括了解人体呼吸过程,了解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预防;对肺活量进行定量分析,并讨论与呼吸相关的问题,如呼吸系统保健、呼吸道感染、吸烟、一氧化碳中毒和空气污染。
对于呼吸系统,学生每时每刻都受益于它的工作,也常常因为这个系统的某些运作情况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学生对它并不是特别了解,甚至很多时候忽视了它的存在。为此,笔者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包括需要了解呼吸的过程、学会人的肺活量的测试、基本了解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这些疾病的预防措施;能力培养目标包括通过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定量观测以及类比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懂得爱惜自己。其中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直接关联生命教育,能力目标则是为达成这些目标而必备的素养。
为达成预设目标,笔者为本课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播放花样游泳视频,创设憋气情景,让学生初步体验呼吸对人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体验一分钟憋气,有的能够坚持一分钟,有的则不能,但他们都通过这个体验,从中发现憋气很难受,教师告诉他们这是因为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呼吸,我们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呼吸空气。
接着进一步探究最佳吸气方法,探究吸气后气体的去向,笔者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来理解呼吸的基础知识。在初步体验到呼吸的重要性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对“吸”和“呼”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便让他们用心感受“呼”和“吸”两个动作,然后又分别尝试用嘴和鼻子进行吸气。通过亲身感受,学生会发现用鼻子吸气的方法最好。
接下来再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从鼻子进去,然后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器官?学生通过猜想和绘制呼吸途径简表以及教师的视频展示,不仅了解了呼吸的过程,也了解了呼吸的作用,即交换空气。最后,教师还演示了呼吸中二氧化碳的存在的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
第二,通过实验模拟呼吸器官和测量肺活量,让学生亲自测量,深入了解呼吸的原理和自身状态。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做体验活动:做深呼吸体会身体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吸气时胸腔扩大、腹部收缩,有的学生感觉不明显,于是引出下一组探究性实验,通过吸气和呼吸时胸围数值的变化来说明问题。
当学生体会到吸气后的胸围数值比呼气后的胸围数值大,他们会产生疑问:是不是这个胸围的差值越大,表示这个人的呼吸功能越好?这时教师为他们提供了肺活量测量器,让他们深吸一口气,测测自己的肺活量。最后告诉他们肺活量越大,说明肺一次性容纳的气体越多,一次呼吸所携带的氧气就越多。这种生命能力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指标。
学生开始互相比较各自的肺活量,肺活量数值少的同学问教师:我的肺活量这么少,怎么办?我想增加我的肺活量,有什么好办法吗?为了帮助学生,我又设计了第三个体验活动。
第三,体验1分钟运动前后呼吸次数及人的感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呼吸系统的功能可以因为运动得以改善,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爱惜自己。
这个体验活动是分别测量自己在平静、运动和运动后3分钟的呼吸次数,通过3次呼吸次数的比较,学生发现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新鲜空气来补充能量,会使呼吸加快。教师告诉他们:持续的呼吸锻炼了我们的胸部肌肉,使我们的肺功能更强大、身体更健康。
这时,笔者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本资料,从中认识人的呼吸与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了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如何预防是很有必要的,人们需要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冷水浴、注意添衣防寒、按时作息等增强自身抗病能力的生活方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体验、模拟实验、测量等方法,将枯燥的生命知识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的过程和原理,懂得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措施,激发了学生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并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爱惜自己。
三、巧妙挖掘科学教材中隐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以上的方式非常适合显性的生命类知识的呈现,但在科学课堂中,还有相当多的隐性的生命教育內容。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呼吸与运动》这篇课文中,笔者让学生体验“呼”与“吸”动作的同时,告诉学生呼吸对人非常重要,并引用了柴静的一句话:“你的每一口呼吸,它都在”。有学生马上就指出:如果空气被污染了,我们就只能被动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其他同学也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呼吸到良好的空气,身体也才能更健康。这种低碳环保的意识便渗透在学生的心中。
结 语
生命教育是生动的、愉悦的,把科学课程中生命相关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把隐性的知识渗透在教与学中,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真正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王凌诗.小学阶段生命科学领域核心概念解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4):69-73.
作者简介:吴向红(1975.9—),女,湖南衡阳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与STEM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6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