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小萍教授诊治燥痹的学术思想——肾主五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燥痹(干燥综合征)是风湿病中比较常见的病种之一,而且有其特征性证候特点。阎小萍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首次提出了燥痹的“五液辨证”理论;然其虽责在五脏,而主要是肾主津液恶燥的功能失调。在燥痹病机中突出肾主五液功能失调,治疗上重视益肾润燥通痹,为临床辨治燥痹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而使燥痹的临床疗效得以提高。
【关键词】 燥痹;干燥综合征;肾主五液;名医经验;阎小萍
阎小萍教授是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长期从事风湿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擅长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等多种疑难风湿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
燥痹是由内外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浊凝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口干、眼干,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
病[1]。燥痹主要是津液耗损匮乏而见诸窍干燥,导致经脉痹阻,进一步发展为体损脏伤的病症。阎小萍教授认为,虽责在五脏,而主要是肾主津液恶燥的功能失调,在燥痹中突出肾主五液功能失调,治疗上重视益肾润燥通痹。
1 津液的来源与五液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通过胃对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津液。津液再由五脏转化为五液,“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素问·宜明五气篇》)
另外还需肾液注入“五液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复入心而为血,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以五液皆咸。”(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难经·四十九难》)故而阎小萍教授提出津液之生成,一肾滋五液。
2 津液的输布
阎小萍教授认为,津液的输布必须依赖肾、肺、脾、三焦、膀胱相互协调,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离不开脾胃的运化、升清,肺的宣发、肃降,肾与膀胱的蒸腾、气化,以及三焦的通调。故在五脏之中,脾肺肾与水液代谢尤密切相关,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言亦于此。
3 肾与其他脏腑在水液调节关系
3.1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水热穴论篇》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同样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虚则不能上滋肺阴。
3.2 脾阳根于肾阳 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篇》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济生方·补真丸》曰:“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张聿青医案》曰:“脾胃之腐化,尤赖肾中这一点真阳蒸变,炉薪不熄,釜舞方成。”《医贯》亦云:“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借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医门棒喝》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如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阳,则中虚内寒,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3.3 肾合三焦膀胱 《灵枢·本臟》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邹澍《本经疏注》曰:“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肾的蒸腾气化功能正常,三焦通调水道功能通畅,膀胱气化则方成溺,营卫调和则调节汗液适度。
为此阎小萍教授依据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脾的运化水湿津液也根于脾阳的支持,即“脾阳根于肾阳”,汗液溺便的正常排泄也需肾的蒸腾气化,即“肾合三焦膀胱”,故而提出津液之运行,一肾统五脏。
4 肾主津液而恶燥
《素问·逆调论篇》首次提出:“肾为水脏,主津液。”《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肾者主水。”说明津液水液皆由肾所主。何梦瑶在《医碥》中更明确具体地提出:“精、髓、血、乳、汗、液、津、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而“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故鼻之所出曰涕,目之所出曰泪,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阴之所出曰便、溺。而皮毛所泄则曰汗。”(《质疑录·论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所以,五脏化液中肾最为关键。李东垣曾云:“肾司二便,主五液。”五液属于津液,津液属水,从而说明肾主五液、主津液、主水。故李中梓在《证治汇补》中亦曰:“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
同时,五脏皆有所恶,肾恶燥。《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亦强调:“肾主五液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故苦渴而饮水求救也。”
燥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病因复杂、症状多样,《黄帝内经》谓“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太阴在泉,燥毒不生”“阳明燥化,施于厥阴”等,并提出“燥胜则干”,这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金匮要略》论及:“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为有瘀血也。”最早提出了瘀血致燥的发病机理。金代刘河间专立“燥门”方论,广集《黄帝内经》诸论后归纳得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此为对燥证的高度概括。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一·燥结十一》中提出“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指出治疗应以养阴为主。明清时期,各路医家将“燥邪致病”分为“内燥致病说”和“外燥致病说”两大类,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外燥伤人上焦气分,内燥则由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阎小萍教授认为,本病以肾虚为本,燥热为标,风、寒、湿气亦可与燥合,痹阻脉络,病位主在肾,兼及肺、脾、胃、心等多脏腑。《素问·逆调论篇》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之阴阳乃五脏阴阳之本,故肾之阴阳不足,肾阴亏虚必致肝、脾、肺、心余脏之阴阳不足,阴液匮乏。阎小萍教授从津液来源、生成输布及水液代谢调节等方面阐述肾与其他脏腑相互协调,同时突出了肾起主导作用[2],因为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脾阳根于肾阳”“肾合三焦膀胱”,进一步提出了“津液之运行,一肾统五脏”;并指出燥痹成因虽为五脏失调、五液匮乏所致,但与“肾主五液而恶燥”的功能失调更相关;主张在燥痹的治疗中不但要治五脏调五液,同时也一定重视肾主五液而恶燥的特点[3]。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53岁,2017年10月20日初诊。以多关节疼痛10年余,口干、眼干3年为主诉。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及双手指多关节疼痛,晨僵,活动5 min可缓解就诊当地医院,予针灸、中药外敷等理疗及中成药(具体不详)口服后,症状稍缓解,遂停药。后出现肩、肘、双手指、膝关节间断疼痛,近3年出现口干眼干症状,周身无皮疹,无口腔溃疡,就诊某医院查: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1,C-反应蛋白(CRP)2.3 mg·dL-1,类风湿因子416 IU·mL-1,抗SSA抗体(+),抗SSB抗体(+),Schimer试验左1 mm,右2 mm;唇腺活检可见腺小叶结构存在,局部导管扩张,腺泡间可见少量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查见≥50个淋巴细胞浸润3灶,确诊为干燥综合征。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请阎小萍教授会诊。现症见:双手指关节疼痛,无明显肿胀及关节变形,皮温不高,左肩、双肘、双膝等关节疼痛,晨僵约30 min,口干,进食固体食物时必须伴水或流食送下,需随身携带水瓶频繁饮水,入夜加重,可因口干而醒。眼部干涩,有摩擦、砂砾等异物感,皮肤干燥、瘙痒,眠差,大便干,2~3 d一行。舌暗红少苔,少津,脉弦细弱。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痹,属肝肾亏虚、筋脉痹阻证。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荣筋通络。处方:山茱萸20 g、生地黄15 g、山药15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泽泻15 g、麦冬15 g、天冬12 g、芦根25 g、玉竹12 g、百合25 g、陈皮15 g、青风藤25 g、防风15 g、夜交藤25 g、天花粉15 g、片姜黄12 g、威灵仙15 g、砂仁10 g、千年健1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2017年12月11日二诊,患者诉口干较前好转,进食主食仍需水送服,眼干,砂砾感,皮肤干燥、周身关节疼痛较前好转,纳尚可,寐差,夜间需起床饮水,小便可。现时有项背僵痛不舒,大便稍溏,每日一行,小便可,舌暗红少苔,脉沉细略弦。患者项背部僵痛不适,上方去千年健、百合、威灵仙,加伸筋草25 g、桑枝30 g、葛根25 g,以加强清热祛风、通络利节之功,患者仍觉口干,改生地黄18 g增强滋阴益肾之效,改泽泻12 g、青风藤30 g加强通达四肢、祛风止痛之功。
2018年1月9日三诊,患者服药后诉口干较前明显好转,饮水次数较前减少,进食干性食物需水送服频次减低,眼干,砂砾感,情绪激动时则泪下,皮肤干燥明显好转,关节疼痛缓解,晨僵,活动5 min可缓解,纳尚可,寐欠安,二便调,舌黯红少苔,较前津液增多,脉沉略细小涩。复查ESR 20 mm·h-1,CRP 0.135 mg·dL-1,Schimer试验左10 mm,右12 mm,泪液流率较前明显好转。患者眠差,上方去夜交藤,加酸枣仁30 g、百合25 g以养心安神,且百合兼可滋陰润燥;改生地黄20 g、天冬15 g、芦根30 g以增强滋阴生津之功,伸筋草30 g以祛风舒筋活络。
此后该患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各项症状均好转,基本治疗同上,酌情予补肾清热育阴汤加减间断服用。
按语:阎小萍教授重视“肾主津液而恶燥”的功能,应用五液辨证法,辨证为肝肾亏虚、筋脉痹阻证[4]。因患者存在口干、眼干之主症,即唾少泪缺,肝肾之液不足;肝之体为筋,筋主属骨而利关节,症见关节疼痛,晨僵;肾之体为骨,肝肾之体病变症见关节变形。肝肾之液不足、肝肾之体不利变形,故辨证为肝肾亏虚、筋脉痹阻证。
治疗中阎小萍教授亦根据燥痹根在肾,因肾主津液而恶燥功能失调,故益肾润燥通痹为其大法;因肝肾同源,故本证当肝肾同补兼通利关节。阎小萍教授所拟之补肾清热育阴汤(生地黄、生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麦冬、天冬、天花粉、青风藤、玄参、泽兰、砂仁)为燥痹之基础方[5]。
其中以六味地黄丸中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共为君药,滋补肝肾之阴;麦冬、天冬、玄参滋肾育阴;天花粉、泽兰、青风藤清热利节;砂仁防滋腻碍胃,引药入肾经。为了增强通络利节之作用,可加威灵仙、伸筋草、千年健祛风舒筋、活络止痛;眠差者,可加夜交藤、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滋而不寒,温而不燥,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共奏补肾清热、育阴润燥、活血通络之效,使燥去津存,燥痹得缓。
6 参考文献
[1] 阎小萍,张烜,翁习生.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5-98.
[2] 阎小萍.“辨五液,调五脏”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医杂志,2017,58(22):1906-1910.
[3] 王琬茹,陈璐,任志雄,等.阎小萍运用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71-73.
[4] 王琬茹,阎小萍.阎小萍教授诊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4):473-475.
[5] 任志雄,王琬茹,陈璐,等.阎小萍诊治燥痹的五液辨证学术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090-4092.
收稿日期:2019-09-23;修回日期:2019-1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7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