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皖南烟稻轮作区稻鸭共作模式的推广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探索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开展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稻鸭共作模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均较为显著,可在皖南烟稻轮作区推广。
  关键词:稻鸭共作;种养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1-0026-03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al regulation of tobacco-rice rotation in anhui wannan tobacco Co.,Ltd. To develop the efficient planting model of rice field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technique of multi-dimensional planting and farming in rice-duck. The 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enviromental benefits are all significant,and this planting and farming model of rice-duck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in the wannan tobacco-rice rotation area.
  Key words:Rice-duck integrated farming;Planting and farming technique;Benefit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据调查,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较2009年减少了198.1万hm2,虽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式使耕地面積有所增加,但耕地占补尚未真正达到平衡[1]。因而,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利用来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水稻作为我国3大主要粮食之首,在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2]。传统水稻以大量的化肥、农药投入为主要手段获得高产稳产,在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同时,也给稻田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品质带来了威胁[3]。稻鸭共作模式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是有效控制和改善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
  1 皖南烟稻轮作区稻鸭共作模式研究进展
  随着国家禁烟力度的加大,皖南烟区面临着烟叶种植面积缩减和质量发展瓶颈的双重压力,烟区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有所下降。保障烟叶质量、提高烟农收入是当前示范园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皖南烟区多年的烟稻轮作种植经验,进一步探索从种植到种养,从单一到多元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是实现烟农增收、烟叶高质量发展最有效途径之一。
  皖南烟稻轮作区种植单季稻或双季稻,单季稻多以烟后稻为主。为响应国家政策,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在烟稻轮作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自2015年起,公司于宣城市沪皖高科技示范园(下述简称示范园)因地制宜探索稻田高效种养模式,进行了稻鸭共作探索模式技术研究试点。
  2 稻鸭共作的主要技术
  2.1 稻田选择 依据稻鸭共作的特点,创造利于水稻和鸭种养管理的环境条件,应选择水源丰富、平整且面积较大的田块。截至2018年底,示范园建立了4个符合条件面积计11.27hm2的示范点开展稻鸭共作研究。
  2.2 水稻品种和稻田鸭选择 作为一个整体,稻鸭之间相互影响。水稻品种性状的选择不仅影响鸭在稻间的活动空间,也与其产量及最终经济效益有关。目前,示范园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好、成熟期适中、株型挺拔、分蘖力强的嘉58水稻品种。稻田鸭的主要功能是役用,要求稻田鸭具有小体型、杂食性、群集性、抗病性强且经济价值较高等特点[4]。示范园选择1900只符合要求的当地小麻鸭作为试点稻田鸭。
  2.3 稻鸭共育 在水稻插秧后15d,将驯养健壮、鸭龄达15d的雏鸭投放稻田与稻共生,至水稻抽穗时将成鸭收回,包括雏鸭驯养、稻田鸭放养、搁田管理、病虫草害防疫等4个阶段。
  2.3.1 雏鸭驯养 将雏鸭放入保温效果较好的鸭舍集中管理,饲养密度控制在50只/hm2以内,每群的饲养量应在150只以内。鸭舍地面放入适量稻草铺垫,并保持清洁、干燥。雏鸭每日喂料6~7次,昼夜不间断供应。夜间打开白炽灯,防止雏鸭抱团踩踏,及时分堆管理。雏鸭驯水可在晴天进行,驯水深在15~20cm,驯水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夜间将雏鸭赶回鸭舍。
  2.3.2 稻田鸭放养 水稻插秧15d后,按1只/hm2的标准放养经过驯水7d的雏鸭。放养15d内适量补充鸭饲料,每天早、中、晚定时投喂3次。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辅助性饲料,以满足鸭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当稻田鸭长到0.5kg左右,饲料投喂改为早、晚2次,饲料以小麦、秕稻为主,搭配适量中鸭混合料,注意早投少、晚投足。在水稻抽穗前15~20d,对稻田鸭进行田间育肥催壮,投喂次数为每天2~3次,以成鸭颗粒饲料为主,搭配小麦、碎米等混合料,投喂量要足。
  2.3.3 鸭稻搁田 稻鸭共作模式中,因水稻植株长期处于水中,根系不发达,后期易发生倒伏、结实率不高的现象。在拔节期通过适度搁田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确保植株扎根稳长,提高稻株的抗逆性和产量等[5]。水稻移栽后直至麻鸭离田前,稻田应保持5~10cm水层。水稻移栽后开好丰产沟,沟长30cm、宽30cm,并在沟内始终保持一定量水层,以解决鸭的饮水和觅食需要。通过分片搁田的方法,选择连续晴朗天气将其中一片稻田中的水迅速排干进行搁田,相邻的稻田保持水量供鸭正常活动。当搁田完成后,再交替对相邻保水田块进行搁田。   2.3.4 病虫草害防控 皖南烟稻轮作区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类型具有南方稻区特点。示范园水稻生长期间多出现稗草、空心莲子草等杂草,麻鸭在稻田间不断游泳、踩踏,破坏了稗草等杂草生长环境,同时觅食浮于水面的部分杂草,最终达到以鸭除草取代藥剂除草的效果。金磊等人[6]研究表明,稻鸭共作模式下对稻田纹枯病有显著抑制作用,和常规水稻相比,稻鸭共作田的水稻二化螟发生程度减少12%,控制虫害效果较为明显。
  3 稻鸭共作应用效益
  3.1 经济效益 水稻生产需化学肥料、农药、灌溉及人工等成本,麻鸭饲养过程也会产生鸭苗、饲料、设施及人工等成本。而稻鸭共作种养以互补、交叉为目的的模式效益会有效降低部分生产成本投入,如肥料、农药、饲料等投入明显降低。据2007和2008年研究统计,示范园稻鸭共作试点从雏鸭放养到水稻成熟期间,稻田共减少2次杀虫剂施用、1次除草剂施用,化学肥料施用量减少20%,节约成本达75元/hm2,每只麻鸭净利润约10元,水稻增收135元/hm2,稻鸭增收约5847元/hm2,直接经济效益增收超过43000元。
  3.2 生态环境效益 禽畜类养殖产生的粪便含有大量氮类化合物,对养殖区的水源造成直接污染,更是地表水体氮素污染的重要来源[7]。稻鸭共作模式中,麻鸭的排泄的粪便可适量维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王强盛等人[8]研究发现,鸭在共作期的排泄物约为9.5kg,对稻田有明显的增肥效果。稻鸭共作避免了传统养鸭对水体污染,也有效的减少了水稻化学肥料的施用[9]。
  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控技术的环境成本与农药的使用种类和使用量密切相关[10]。水稻生育期间会发生多种病虫草害,农民为获得水稻稳产高产施用大量农药除害,这种恶性循环给人类带来了水源污染、土壤恶化及食品安全等危害。稻鸭共作种养模式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11]。麻鸭作为杂食性家禽,喜食各类幼嫩杂草、浮游生物及昆虫类害虫,稻鸭共作充分利用了这一绿色防控特点,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又为麻鸭提供丰富的饲料,同时对稻田的杂草、虫害和病害发生起到防治效果。
  3.3 社会效益 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提升了稻米的品质。全国明等人[12]研究发现,稻鸭共作技术提高了整精米率、锰元素含量,降低了垩白率和米粒长宽比值等,改善了稻米的食味和营养品质。稻鸭共作也是一种有利于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了鸭的品质与食用口感,增加共作经济效益,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安全的食品[13]。
  4 展望
  合理运用绿色防控技术以替代传统农药化肥是未来生态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对沪皖高科技示范园的稻鸭共作技术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这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且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稻鸭共作模式优势明显,但仍需要继续优化和提高。如何控制鸭的数量与水稻种植密度,达到鸭稻间相互能量供给平衡,最大限度地降低饲料、农药及化肥等化学类物质的投入,使稻鸭共作农产品达到绿色甚至有机食品标准,真正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的目标,这是当前示范园稻鸭共作模式面临的难题,也是今后将要探索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6[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凌,赵春芳,周丽慧,等.中国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105-107.
  [3]刘欣,王强盛,许国春,等.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90-96.
  (上接27页)
  [4]卞卫东,周有炎,沙安勤,等.稻鸭共作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4):309-310.
  [5]王经纬,梅亚林,杨卫国,等.稻鸭共作搁田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13,215.
  [6]金磊,田晶晶,李云,等.皖南烟区稻鸭共育水稻虫害及农药残留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6(09):90-91,140.
  [7]叶飞,卞新民,胡大伟,等.江苏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区差异评价与控制对策[J].2006,22(06):86-88.
  [8]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等.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04):639-645.
  [9]余翔,王强盛,王绍华,等.稻鸭共作系统的稻田氮素渗漏和径流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20(01):143-148.
  [10]杨普云,李萍,任彬元,等.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控技术的环境成本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06):27-30.
  [11]朱凤姑,庆生,诸葛梓.稻鸭生态结构对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学报,2004,16(1):37-41.
  [12]全国明,章家恩,杨军,等.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8(07):3475-3483.
  [13]董飚,潘坤,刘桂芹,等.稻鸭共作鸭放养密度及经济效益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9,51(04):30-33.
  (责编:张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8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