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霜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学任务之一,这与传统文化价值有一定的重合。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工作,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散播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88-02
  引 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不断传承各种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基于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很多经典文章,文章中包含了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等。并且,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与古诗词,这些文章传递了各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向读者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向学生讲述文章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以怎样的态度为人处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时,整篇文章主要传递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逐步把握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首先,教师让学生对作者描写的景色进行分析。学生在读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与“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等句子时,能够体会到一暗一明的景色描写,从而对下文一悲一喜的感情对比产生深刻理解,进而加深对文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旨的记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前文内容的讲述,让学生对作者所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本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用文言文描述景色的文字魅力,还能感受到爱国、爱民情怀的伟大。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内涵,才能让学生学习时充满动力,不会觉得语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延伸课本内容,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充满兴趣,通过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自主学习拓展后的文学知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文章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节选片段,主要讲述了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故事,并从这个人物的角度展示了贾府的荣辱衰败。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现了贾府内一些代表人物的部分性格特征。但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四大名著的魅力以及《红楼梦》的文学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文这一小部分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全书的阅读,学生对文章中各人物的性格特征会有更明确、更深层次的把握,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各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时,为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传统节日以节日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中秋节为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这些古诗词都向学生展示了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与家人团聚、吃月饼等。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关于中秋节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搜索关于中秋节的小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节日中蕴含的各种文学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教师还可以组织试做月饼、吟诗作对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在各种关于中秋节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关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将这些属于中华民族的独有文化传承下去。
  四、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塑造崇高的个人品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为了让学生从古人身上学习良好的品质,塑造充分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物与事物有了自己的判定准则,所以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书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通过文章学习树立优秀的人格品质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材开展教学,不能过分进行知识拓展,防止学生学习知识时产生混乱[1]。
  例如,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文言字词与句子的意思,还要让学生从中学到生活的道理。本章中会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耻下问”等各种观点,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后,告诉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也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秀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学著作对当代学生的积极教学价值。
  再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提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该句意思是,作者不在乎环境的简陋,认为只要自己保持高尚的品格就可以了。借助这篇文章,教师也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即不要让不好的环境影响个人,要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不过分在意环境的好坏。
  结 语
  针对我国的语文教学而言,将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过程有一定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瑰宝。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个人品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永远流传下去,使得中华民族的魅力散布于各个角落[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强调文言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表达魅力;同时,各种实践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特殊习俗;延伸文章内容,拓宽学生眼界,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实现自我提升……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能将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李花芝.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9(07):108.
  郭菊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J].名师在线,2019(21):55-56.
  作者简介:李志勇(1973.10—),男,江苏亭湖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