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微视频的高校太极拳协作学习实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探索在微视频任务驱动下高校太极拳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学生的心血管功能、身体素质、平衡能力等身体功能水平得到提高,基本技术套路更加熟练流畅,理论知识储备与理解水平也获得提升。学生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完整性和实质,提高了习练健身效果。
  关键词:微视频  高校  太极拳  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186-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taijiquan on teaching effect driven by the micro-video task,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eaching experiment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etc.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transforms students from passive recipients to active explorers, and students'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physical quality, balance ability and other physical functions are improved, basic technical routines are more proficient and fluent, and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serve and understanding level are also improved. The students realized the integrity and essence of taijiquan and improved the effect of exercise and fitness.
  Key Words: Micro-vide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ijiqua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教育改革的工作方针明确指出教育需要以人为本。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强调,因此传统课堂不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学习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成为教育理论中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校体育教育被赋予重要的时代使命,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然保留着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和带有过去特定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
  在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在初选太极拳课时的兴趣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却逐渐对太极拳课程内容失去了兴趣。现阶段太极拳普修教学具有技术动作多,技巧高、授课时数少、方法使用陈旧等弊端。同时由于普通高校学生自身身体协调性相对较差,练习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对太极拳存在一些膚浅或错误的认识,往往感受不到太极拳的本质及功能价值,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果继续采用传统陈旧的观念和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自学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转变太极拳普修教学思想和革新教学方法与理念是改善太极拳教学瓶颈的必经之路。由于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是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当今教育研究的关注重心已经从个体知识的构建转移到群体知识的构建。因此本文尝试在微视频环境中把协作学习法应用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以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该校普通专业一年级选修24式太极拳的女生。随机选取2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学生人数36人,对照组学生人数为34人。研究对象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上查阅了近20年来有关高校太极拳教学、微课、微视频等相关学术期刊、书籍文献,全面了解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文的分析、讨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2.2 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走访了北京市部分高校从事太极拳一线教学的专家、学者,针对简化太极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与实际操作的相关问题,对专家进行咨询,为设计最优化提供建议。   1.2.3 协作学习实验法
  (1)实验步骤。
  本文的实验步骤依次为实验班级确定、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实验结果判定、实验结果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论总结、提出建议。
  (2)教学实验时间、地点安排。
  实验时间:2018年3~6月,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2学时。
  实验地点:该校武术房。
  (3)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设计。
  基于微视频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中主要包含:确定太极拳学习协作阶段任务、实验分组、分组太极拳学习探索活动、拍制小组微视频、课上展示微视频作品、组间评价微视频作品、太极拳最终意义构建。
  实验班教学流程:将简化太极拳划分为八小节,第1~2周,太极拳基本动作,即手型、手法、基本步法、素质练习。第3~6周教师课前确定每节课协作任务,布置课外作业,实验班学生分组进行课前预习活动,每周一节动作。第一节,起势——白鹤亮翅;第二节,搂膝拗步——左右倒卷胧;第三节,左揽雀尾——右揽雀尾;第四节,单鞭——单鞭。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动作细节、呼吸方法、攻防含义,完成小组知识自加工,拍摄小组同学练习视频,于下周课堂教学前15min进行展示,教师组织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意义构建。教师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组内练习技术动作,集体纠错和个人纠错相结合,巩固本节课太极拳新授动作,组间进行阶段评价,复习上节课技术动作,素质练习。第7周复习前面所学前半段技术动作,素质练习。第8~11周,学习后半段技术动作,第五节,高探马——转身左蹬脚;第六节,左下式独立——右下式独立;第七节,左右穿梭——闪通臂;第八节,转身搬拦锤——收势。素质练习。流程如第3~6周。第12周复习前面所学后半段技术动作。第13~14周复习全套技术动作。第15周素质考核。第16周太极拳技术考核。
  对照班教学流程:第1~2周,太极拳基本动作,即手型、手法、基本步法、素质练习。第3~6周,每周一节动作。教学内容同实验组第一节至第四节。练习技术动作,集体纠错和个人纠错相结合,巩固本节课太极拳新授动作,复习上节课技术动作,素质练习。第7周复习前面所学前半段技术动作,素质练习。第8~11周,学习后半段技术动作,教学内容同实验组第五节至第八节,素质练习。第12周复习前面所学后半段技术动作。第13~14周复习全套技术动作。第15周素质考核。第16周太极拳技术考核。
  实验控制:在本次实验前所有研究对象均没有接受过任何太极拳专业锻炼指导,没有接受过太极拳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均为24式太极拳,教学进度、上课学时、每次课练习的时间、教学环境、条件、场地等均保持一致。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测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的成绩评分标准一致,由该校3名武术专业教师担任考核技评小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打乱班级顺序,重新排序,考核是在技评小组不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提下进行的。
  实验效果的测试指标如下。
  ①技术测试内容均为24式太极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评分。评分标准为百分制,由3个方面组成,其中动作规格、技法的运用、基本拳理知识分别占50、25、25分。
  ②身体功能测试指标包括安静心率(次/min),反映人體心血管功能;坐位体前屈(cm),反映柔韧性;立定跳远(cm),反映下肢爆发力;仰卧起坐(次/min),反映腰腹力量;闭眼单脚站立(s)和闭眼圈内原地踏步(s),反映平衡能力。
  其中闭眼单脚站立要求被试学生自然站立,双手叉腰,闭上双眼。测试教师发出“开始”口令后计时,被试学生抬起任意一只脚,支撑腿为优势腿,一旦支撑脚移动或抬起脚着地时则停表。
  闭眼圈内原地踏步要求被试学生并脚站立在直径为40cm的圆圈内,闭上双眼,每分钟以120步的频率踏步,高度与脚踝部位等高,一旦任意一只脚踏出圆圈则停表。
  ③课外安排太极拳基本知识闭卷理论考试。
  测试仪器:本文采用坐位体前屈测定器、秒表、米尺、脉搏测定器等进行身体机能能力的测定。
  1.2.4 数理统计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SPSS 19.0和Excel XP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求平均数、标准差,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
  1.2.5 逻辑分析法
  对所掌握的资料和实验数据运用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判断、分类、比较、归纳和演绎推理,得出客观、准确的研究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同质性统计学检验
  为了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的身体功能各项指标的初始水平,本文对身体功能中的心血管功能、身体素质、平衡能力等进行测试。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2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起始身体功能水平并无显著差异,符合随机性和同质性,可以进行教学实验。
  2.2 基于微视频的高校太极拳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分析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分为课上和课下两部分。在进行实验时,教师首先要设计协作任务,根据太极拳教学进度,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或者网络的辅助完成个体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对此知识点形成初步认知,在团队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完成记录视频的拍摄,包括太极拳小节名称、预习计划编写和预习学习活动过程。课前的协作学习主要是发生组内,属于组内协作。课上的协作学习则是组间组内协作并存。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对本次教学目标知识做出解释,然后进行视频作品展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积极总结和示范正确动作,学生进行知识加工,群体进行知识加工,学生进入练习阶段,组内组间相互协作,与同伴进行更深层面上的互动,采用互相辅导的协作学习模式,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促使信息汇聚,让太极拳课堂成为学生集体思维的聚集地,集体纠错和个人纠错相结合,学生最终形成完整动作的意义构建。   协作学习比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大规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此阶段的协作学习中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协作学习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判断,对每周的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在学生进行预习学习活动计划前,教师先利用演示等方法对目标知识做出阐释。课下学生根据课上的学习以及教材的讲解,对学习的目标知识点形成初步意义构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目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让学生在下次课前预习过程进行反思,将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为上课有效学习做准备。
  2.3 实验后学生身体功能指标的统计分析
  学生练习太极拳后,能明显地感受和体会到了它对全身肌肉、关节的活动作用的调节作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各项身体功能指标上均差异显著,检验结果见表3中实验前后组内统计学检验。对实验后2组学生组间差异性检验表明,实验组学生除了立定跳远指标外,在安静心率和仰卧起坐2项指标上呈现非常显著差异,在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闭眼圈内原地踏步3项指标中呈现显著差异。
  下面我們对各项测试指标进行分析,人的安静心率随着身体素质的增强会出现降低趋势,太极拳练习要求学生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促进了血管的微循环与淋巴循环,使支配与调节内脏各器官的交感神经兴奋减弱,迷走神经兴奋增强,加快了血液循环,增加心脏1次泵血功能,从而会使学生的安静心率减慢。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因为练习量大,安静心率下降更为显著。
  体前屈是评定学生健康身体运动素质的指标,反映肢体柔韧性大小。太极拳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提高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太极拳演练要求上下相随、含胸拔背等,充分提高了肢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使身体各组织、关节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得到加强。实验组学生在习练太极拳时,通过对动作的揣摩和反复演练,身体各关节在拉伸方面优于对照班。
  2组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相比于锻炼前,都有显著增长,说明太极拳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在太极拳练习中,人体下肢始终处于半蹲状态,支撑腿承受的负荷相对较大,同时下肢肌肉多数处于收缩与舒张的交替状态,这种肌肉做功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下肢肌肉力量的增长。虽然实验后2组学生下肢肌肉力量都得到了增长,但组间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2组学生仰卧起坐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增加,说明太极拳可以增加学生的腰腹肌力量。太极拳练习中要求练习者的动作幅度较大,上身始终保持直立状态,腰腹肌在始终处于收缩用力状态下,核心力量所需肌肉得到较好的锻炼,有利于腰腹肌力量素质指标的改善。2组学生组间检验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的腰腹肌力量的提高更为明显。
  平衡功能是指身体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太极拳练习时要求重心在两腿间来回移动,单腿支撑身体重量时较多,这就要求身体要保持平衡,如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等,以及虚步动作都强调了支撑腿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太极拳要求手、眼、身法、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以意念支配身体的运动,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敏感度,这对身体的平衡也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2组学生在太极拳习练后,闭眼单足立、闭眼圈内原地踏步指标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提高幅度更大。
  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太极拳技术考核成绩统计学分析
  对2组学生的太极拳套路技能进行考核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所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把技法的运用(25分)、动作规格(50分)、基本拳理知识(25分)三部分作为太极拳套路技能考核内容。
  从表4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太极拳动作的学习。然而,受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参与协作学习的学生期末成绩得分与传统教学组学生的期末得分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组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4.70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学生们可准确熟练地跟着音乐完成全套动作,并可以将太极拳的特点较为明显地表达出来;而传统教学班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77.76分,属于中等水平,学生们可以准确且熟练的完成动作的演练,但是在太极拳神韵及其特点的表达上较实验组相比存在整体性的欠缺。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在教学中,在拍摄微视频的主题目标下,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了解和探究关于教学内容的基本常识,能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敢于学习和尝试新的动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建立良好的协作意识及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
  2.5 协作教学对太极拳理论成绩的影响与分析
  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太极拳理论教学是教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太极拳课堂教学必须贯穿太极拳理论文化内容的学习,当代大学生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太极拳运动的历史起源、理论演变和革新历程,了解太极拳动作的意识内涵,明确太极拳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体操化练习,而是使练习者体验太极拳拳理内涵和特色的养生作用。
  理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太极拳动作名称、手型与步型名称、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技术动作的要求等内容。由表5中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与理解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的结果表明2组学生太极拳理论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究其原因,传统的太极拳教学和釆用协作学习模式的太极拳教学都强调学生对于太极拳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武术理论教学时往往是教学形式单一,都是教师“满堂灌”,照本宣科,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对教材内容以外的知识点较少延伸。而实验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去探寻太极拳的相关知识,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地思考、分析、收集和归纳,自主构建太极拳拳理知识。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角度分析,相对宽松和积极的协作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查找相关资料和书籍,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太极拳素养。   3  結论与建议
  (1)在微视频任务驱动下太极拳协作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使学生获得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在太极拳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血管功能、身体素质、平衡能力等身体功能水平,不但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全套基本技术动作,而且可以明显地表达太极拳的特点,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与理解水平获得明显提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完整性和实质,提高了练习太极拳的健身效果。
  (3)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本实验主要重点,体育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监测与反馈是非常必要的,建议教师加强研究,做出积极性尝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
  (4)现代体育教育除了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较高外,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对课堂内外的控制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现代教学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路光.太极拳处方教学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促进[J].搏击·武术科学,2008(1):56-58.
  [2] 方文利,席玉宝,刘应.多媒体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502-506.
  [3] 王佑镇.协同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建构及其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6):28-3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5] 桑守惠.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华武术(研究),2011(4):29-31.
  [6] 张元驰,翟虎翔,赵怀玉.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2-33.
  [7] 李迎.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4.
  [8] 郑兰琴,梁妙.教师指导对协作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89-94.
  [9] 钟菊华,郑健.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基于文化本源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118-121.
  [10]梁琪,王怡元.“攻防含义”在简化太极拳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5(3):55-59,69.
  [11]周洋.微视频教学短片:价值、特征及创作流程[J].现代教育技术,2016(8):69-75.
  [12]张枝尚,马培艳,郑伟.20周太极拳练习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1-105.
  [13]白杨.基于微课的高校二十四式太极拳智慧课堂构建[J].青少年体育,2018(6):83-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7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