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紫砂壶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间珠玉不足取”,在诗人的眼中“瓦缶胜金玉”,紫砂壶的质朴儒雅和内敛温润像极了古代的文人高士,或者说它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生活的方式,这种悠游自在、潇洒自然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心向往之,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上至达官贵胄、下至黎民百姓甚或帝王将相都对紫砂壶钟爱有加的最好解释吧。紫砂壶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魅力,紫砂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是很重要的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肯定就是它所承载的文化蕴涵。每一把优秀的紫砂作品,都寄寓着作者赋予其中的诸多文化情思。
   本文以民国跂陶氏所刻紫砂“四方传炉壶”(见图1)为例,对紫砂作品所承载寄寓的文化情思作一赏析。首先,这把壶的造型及壶名蕴涵了对宇宙自然的敬畏和感悟。贾谊在《鵩鸟赋》中感叹:天地是炉,造化是匠;聚散生灭没有终朝,千变万化没有终极。开启智慧者眼界开阔,没有事物不能合作。那又有什么意象不可表达呢?炉,贮火之器。古鼎即炉,铸鼎乃王道之业,禹铸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鼎。以铜铸炉和以紫砂造“炉”可以说是别无二致。“传炉壶”名的来由有两说,其一,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仿传炉之型,成紫砂之器,寄寓着饮茶延年的美好愿望;再有,古時科考还有“金殿传胪”一说,“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觐见皇帝。将壶名取谐音“传炉”,有自勉之意,紫砂壶作为士大夫阶层的雅玩之器,于此可见一斑。
   “四方传炉壶”方中寓圆,以方器为基本型,但多了一份圆润之美。此壶端庄雅致,颇多尚古风韵,其实紫砂壶除了气度神韵而外,还要多一些文学、书画及篆刻、陶刻艺术的助力加持,才能更提升其艺术高度和文雅气息,这就不能不说说紫砂陶刻。
   紫砂陶刻所刻的内容最好是和茶相关,而且以凸显古意为佳,这样就和它的实用功能以及鉴赏把玩达到高度的契合。在这方面,古人做的尤为精妙。这把“传炉壶”的陶刻装饰更是符合了这种特点,壶的一面刻有诗句“风生丛竹啸,香泛乳花轻。企陶”,“风生丛竹啸”是宋代诗人陆游《东篱杂题》诗中的一句,“香泛乳花轻”是唐代诗人李德裕《故人寄茶》诗中的一句,这个内容还是集句联,即把古人的诗句集合成一副对联,这无疑是需要很渊博的学识并极讲究文字功力的。集句联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创作手法,既要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使所集内容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而集句联还会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扩充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古人所谓“禅茶一味”,是以茶来悟禅,以禅意品茶,禅茶之间最优美的结点恰恰就落在了紫砂壶上。“乳花”,是烹茶时所起的乳白色泡沫。紫砂壶是用来品茶的,陶刻内容以“乳花”点题,又有丛竹颇具意境,静中寓动、动中寓境,给人以妙曼的联想和优雅的审美感受。
   在清末民国,金石学的复兴使得摹古之风相当普及,这样更加突显器物功用,并能更好地营造氛围、表达主题。这把“传炉壶”的另一面就是摹古风格的呈现,刻的是“曾中盘铭”,落款“跂陶氏作”。跂陶氏,跂陶(又作企陶)乃吴汉文的号,吴汉文是民国宜兴著名陶器行吴德盛陶器行的老板,其人早期做壶,后刻字,再做老板。民国五年至民国二十八年间广聘名手制陶、镌刻,其中多为裴石民、冯桂林、任淦庭等大家,这些名家镌刻后多署款“跂陶氏刻”。在拍卖会上,还有几个跂陶氏刻的紫泥粉浆瓶,内容也是“曾中盘铭”,跂陶氏仿古刻,可见作者对这个内容的钟爱。此“传炉壶”的陶刻装饰看似着力不多、恰到好处,但无论是从诗文的魅力、音韵的协调,甚至内容和紫砂功用的契合度,包括古意蕴含的延展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意思的表达一两句话足已,而不须百十千言。正所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点到即止,既有哲思,又是驾驭功夫和修养学识的体现。从这一点来讲,它就足以能够成为当代紫砂人学习取法的典范。
   紫砂壶是茶道器具,它的儒雅气息和深深蕴涵的文人气质最为打动人、吸引人,这实是紫砂的文化传统,我们知道:紫砂壶由明代中晚期延续至清代末期,此间紫砂名家辈出,将紫砂器这一实用器皿与文人艺术紧密结合,从而将紫砂艺术推向了巅峰,这都是和文人艺术家的直接参与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除了在紫砂的制作技艺上面深入汲取传统养分,也要从内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达到所创作的紫砂作品从器型气质到文化内涵的完美提升与统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0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