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拾阶而上,点燃学生数学阅读的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阅读教学,根据各学段要求、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生认知规律,摸索出了一条“拾阶而上,点燃学生数学阅读热情”的有效训练之路。
  一、随波逐流,坚持“两个一”
  1.师生携手,共读“一趣文”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兴趣,还能够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读趣文,共享数学带来的乐趣。
  2.追根溯源,了解“一文化”
  在数学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了解相关数学文化,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其体会数学应用的系统性、严密性、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广角交流,学会“两步走”
  1.静下心来,主动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让他们静下心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校开展的“数学趣题游园”这一活动中,各年级数学教师要提早将数学趣题打印张贴在教学楼道,并将答题卡发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认真阅读趣题,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题方法。
  2.理清思路,有序组织
  思路就是思考的条理脉络,通俗的解释就是自己的想法。阅读中理清思路可以使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维理念,提高阅读速度。解题中理清思路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引导辨别,力求“两到位”
  1.用心体验,尽力找原题
  生活就像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总有一些事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总有一些事能让学生联想到数学。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用心体验,充分把握每一次机会,用智慧寻找身边的数学原题。有时机会可能稍纵即逝,但学生经过数次体验后,就会捕捉生活中的星星点点,找寻到永不枯竭的“原题”。
  2.結合实际,充分“说理由”
  结合实际,才能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找到丰富的数学题材。对学生所选择的数学题材,教师要让他们说出充分的理由。如学生在学校篮球社团活动中发现的数学题材《篮球风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你是怎么发现的?当时是什么情况?它能够体现什么数学知识?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风波的?经过这样的引导和提问,学生就会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地表达出科学的评判方法——算比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还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枯燥的认识。
  四、强化训练,做到“两要求”
  1.按时阅读,拥有平常心
  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反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惰性,都喜欢看比较感性、有趣的文章,对于数学这种理性、枯燥的文章缺乏阅读兴趣,更不想挑战包含较深数学思想的长篇大论。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长远的教学规划,要让学生脚踏实地,既不好高骛远,又不急于求成,拥有一颗“平常心”,按时阅读。在开始阅读时,可以让学生从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的短篇着手,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升。
  2.遇到困难,必须“有耐心”
  在数学阅读中,不少学生有这些极端思想,一种是敷衍了事,把每一次的阅读练习根本不当回事,随便找点东西看看就交差;另一种是总觉得自己读不懂,迟迟不下手,阅读时千方百计地偷看别人的东西,成了“躲数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耐心,使其爱上数学阅读,让他们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数学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引导他们把阅读中体会最深刻的、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感而发的。只要多读多记,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发现数学阅读的乐趣所在,也一定会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高手。
  总之,学生数学阅读热情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年龄特征、新课标要求,拾阶而上,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夏堡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