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或者准备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职学校学分银行的成立也指日可待。本文通过探讨学分制与学分银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学分制    学分银行    高职教育
  引言: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建立职业教育的个人学习账号,加快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推进。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国家标准化以及学分银行的全国通用性指日可待。
  一、学分制与学分银行
  最早出现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积累、技能提升的考核制度,通过学生学分的累计,达到一定累计分时,学生即可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不再以传统的学年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衡量标准。同时,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考核的标准以学生统一的课程考试是否通过或合格作为依据,而是更好的实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并且个人获得的各类证书、参加的各项培训均可转化为一定数值的学分,在学分制制度下,学生不再以年限作为毕业的必需条件,学生可在传统必需年限的基础上,提前或推迟毕业,同时只要学生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获取毕业证书。
  学分银行主要实现学分累计、学分转换的功能,学生将通过上课、考试、参加培训、获取证书等各种方式获取的学分转换成标准学分后存入学分银行,学分必须达到规定,学生即可获得相应学历证书。
  二、高职教育与学分制、学分银行
  从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岗位必需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从事专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搭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等构成,学生入校后,始于基本素质培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技能课程、拓展或方向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通过第二课堂、技能竞赛、技能考证等形式的个性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各高职专业针对其工作岗位群,可分解为多个岗位,比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岗位有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电子信息产品及系统辅助开发设计、维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岗位,而具体到各个岗位对在岗人员的技能要求各有侧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身基础、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的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在专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课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二课堂或其他方式中同样能够获取,同一知识技能的重复获取有时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提升自身能力,有时候就会导致时间等资源的浪费。上述各个问题,通过学分制和学分银行的开展,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三、我国学分银行的发展
  2012年,上海最先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本地市民作为对象,记录其终身学习成果的平台。同年正式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管理办公室,承担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此项目于2015年底进入全面试点阶段,到2016年,共有30家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其中职业技术学院共14家。在山东省,2017年底,由山东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全省高职院校学分制联盟,是由全省七十多所高职院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开放性的战略联合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和学分绩点为核心,由选课、弹性学制、学分互认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不难看出,山东省高职院校学分制联盟将要建立的教学管理体系中,需要依赖于学分银行的开展。随着山东省高职院校学分制联盟的成立,2018年,山东省14所高职院校成为山东省第一批试点学分制管理高职院校。
  四、 学分银行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个高职院校逐步由传统的学年制向學分制管理转换,各地域内高职院校学分制联盟的成立,将逐步形成各个地域内的学分银行,最终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各地域交流协商,就此产生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全国性质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的成立,会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以及职业规划。同时,应该看到,在标准的高职教育学分银行成立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相对于单个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实施,要建立学分银行,如何完成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是一大难题。在上述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高职教育阶段的学分互认标准,建立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分银行。
  参  考  文  献
  [1]《学分制的改革与研究》,王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第30卷第17期
  [2]《在学分制语境中以人为本的教材建设以及管理对策》,余丽霞,科技创新导报,2017.02.158
  [3]《基于国际比较的学分银行内涵及学习成果转换研究》,余燕芳,葛正鹏,远程教育杂志,2017(02)
  [4]《构建省内区域学分银行制度的策略研究》,朱苏静,高教学刊,2017年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