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架桥作为轨道交通构筑物,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使得原有城市空间联系被阻断和碎片化,产生桥下包括周边大量无法定性和利用的剩余空间。如何有效利用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土地面积,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国内外高架桥剩余空间改造案例为参考,对大连市高架桥下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和归类。结合大连市高架桥自身的结构、周边业态的辐射及功能需求调研等因素对高架桥底部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形成与周边环境相呼应进行品质提升改造方案,从模块化设计的角度论述了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架桥;剩余空间;品质提升;模块化设计
1 城市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结构分析
1.1 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分析
由于从视觉上高架桥体对城市景观的阻碍,自身形式的笨重及阴影对两侧建筑光线的遮挡,以及同行隐患和噪音等种种问题,高架公路通常会被看作一种糟糕的城市规划实践。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剩余空间形态的一种,附于高架路桥而存在,往往无法确定土地使用属性或被临时性占用,成为城市规划遗留的剩余空间。剩余空间通常是指未能被充分利用或者不能发挥作用,具有消极性的城市空间。这类剩余空间属于城市空间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功能属性尚未被明确归类,存在很多种可能性。[1]合理利用高架桥下部结构留下的剩余空间,将原本消极的城市空间改造为可以为周边社区和生态服务的积极空间。
1.2 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结构和视觉比例关系
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的规划改造与高架桥本身的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大连市高架桥空间结构的调研,总结其结构主要有中央单柱式、中央双柱式、双侧双柱式三种,由四部分组成。第一,上部结构(桥跨结构):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由桥面结构与桥梁周围的部分承重结构组成。第二,下部结构:桥梁位于支座以下的部分是支撑上部结构、向下传递载重的结构物。第三,支座:将桥面上承受的力(竖向荷载),将这些荷载的动力平均传到桥墩,分散共振,适应温度变化。第四,附属设施:配合高架桥安全使用的辅助设施,有隔音板等。
通过图1(D为距离高架桥的距离,H为高架桥的高度)我们可以看出,观察者的视角大于等于45°(D=H的比值靠左)时,空间感受并不舒畅;当观察者的视角小于14°(D等于4H的比值靠右)时,周边环境与高架桥的空间关系则会变得十分薄弱;视角区间处于45°~18°(D=H和D=4H区间)时,观察者的感受一般;视角处于27°(D等于2H)时,观察者的空间感受具有正常房间空间封闭能力和安全感,满足一般房间内对光照、通风等的基本要求。
2 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规划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的规划现状
目前针对高架桥底部空间的利用,以现有的调研资料来看,总体上以城市空间资源的节约为目标,除了规划功能区的使用外,同时建造联系高架桥两边建筑的自然走廊、公共停车场,将公共服务和开放空间进行多层次复合使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美化城市空间和完善城市功能,将建筑与桥梁联系成一个整体。对于大型立交桥则使用“大地艺术”理念,将桥柱和桥地板的设计与景观相协调,改善高架桥对城市的割裂感。同时也消除了人们对于高架桥的呆滞、冷漠、灰调的印象。[2]
桥下空间的利用可分为商业空间和公共设施两大类。商业空间的建筑对咖啡厅、书店等建筑的规划使用,通过租借房屋盈利。公共设施的建设则为公共停车场和社区救助屋的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的功能区。
2.2 大连市高架桥底部空间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大连市高架桥底部空间主要用作简单的绿地和简易停车场。同时,在高架桥的监管难度和复杂的所有权下,部分空间被自发的商业建筑占据,形成了许多缺少“自理性”的商业建筑,不仅增加了交通道路的危险性,而且难以管理,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对高架桥空间利用不足的主要方面在于:第一,高架桥底部空间的空置和无人管理,增加了城市的暗空间,造成了资源浪费。第二,无论是景观植物还是小型摊位都与周边环境不符,缺少形式上的聯系,造成城市感官上的单调。第三,高架桥底部空间利用的公共性、服务性和公益性场地较少,城市文化分布区域偏失,城市文化和特色的体现较少。
3 高架桥底部空间建筑结构和模块化
3.1 桥下空间钢结构建筑应用的优势
高架桥下空间建筑不仅需要基础的防火防风、保温隔热性能等,重中之重是易拆卸及具有极强的防噪性能。钢结构式建筑属于轻质的新型建筑材料,并且可回收利用。
钢结构建筑的优点:第一,安全可靠。运用钢材料建造承重结构,本身具有延伸性,所以承载力强,抗震性能好。第二,建筑简易,施工期短。钢结构材料构件在工厂就可预制,现场进行简便安装便可投入使用,有利于功能模块的推广。第三,经久耐用,易于维修。钢结构建筑的使用寿命长,可以抵抗恶劣气候。只需简单保养,使用寿命可达50年。第四,绿色环保可持续。钢结构材料可以进行100%回收,实现持续循环利用。
3.2 模块化集装箱建筑形态引入
在钢结构的基础上,考虑到建造成本,可以引入废旧集装箱作为空间建构的模块单元。集装箱式建筑的应用技术已较为成熟,可使箱体为个体单位进行任意叠加组合,变成更大的使用空间。如果能够结合高架桥下空间的场地环境,设置不同高度和组合形态的建筑模式,能够使集装箱的建筑模块构建方式应用在解决城市剩余空间领域,焕发新的活力。
集装箱式建筑的优点:第一,结构坚固。集装箱式建筑是整体结构,建筑内墙壁、门窗等构件相互焊接固定,坚固安全,更抗风、抗震和防噪音。第二,装修方便美观。集装箱式建筑的墙体、门窗、排气扇等构件可一次性专修,永久性使用,方便安装且美观。第三,安装迅速。集装箱式建筑无须做混凝土基础,可对整箱进行吊装叠加,安装迅速,入住快捷。
集装箱式建筑的短处:集装箱式建筑的单个集装箱面积较小,通常作为公共卫生间和居民救助站、胶囊旅馆使用。如果运用到大面积的房屋,则需要进行多个集装箱拼接。对于侧板式集装箱采用的泡沫夹心板也需要经常维护。废弃的集装箱可进行废物利用,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成城市的艺术文化中心。 4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规划方向
4.1 大连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多形态规划
大连市高架桥分布较广,每个区域内的高架桥底部空间面积皆不相同,结合高架桥下不同的空间形态,联系周边环境,对于桥下不同大小空间的使用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规划设计的品质提升过程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架桥进行改造,底部空间的规划还是要对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利用形式进行灵活划分,给城市带来不同的效益。
当然,具体功能区需要根据城市地区功能区的缺失进行合理规划。将空间利用的时间进行分区,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空间功能,以达到空间多维度的充分利用。[3]例如,将白天人流量高峰时的无偿停车场在夜晚变成人流量低峰时周围社区的有偿停车场,达到合理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需要注意在规划高架桥底部空间时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公益建筑的功能区构造搭配城市的慢行系统。城市慢行系统除了承载交通职能外,也是一个容纳人们游憩、购物、健身、交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体系,[4]铸造相对安全、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休闲气息的城市空间。
4.2 高架桥底部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功能规划
首先,针对中央单柱式结构。中央单柱式结构的桥下剩余空间通常由中心支撑柱划分成若干节,一般情况下用于規划绿化、人行道或者环形停车场。
第二,针对中央双柱式结构。中央双柱式的两柱相联系,从表2的甘井子区路段全景图中可以看出桥下空间不能完全连接。当空间比例较均匀时(空间形状接近正方体),可用于建设商业性店铺或者公益性空间(公共卫生间、篮球场)。
第三,针对双侧双柱式结构。两侧双柱式最有利于建设大型建筑,如表2的沙河口区路段,因为每列之间的距离远,桥下空间可以结合周围的土地形式设立休闲公园、体育健身设施和双层停车场等,或与周围环境接通还原城市艺术道路。阳光不易照射到桥下空间,不建议设立大量的绿化景观。
注重不同结构的桥下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才能够有效利用剩余空间,达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
5 结语
城市高架桥底部剩余空间的利用是伴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探究和更新的课题,阶段性的规划和场地调研对于场地的真实需求是关键因素,能够避免形式均一化和资源浪费。本文结合大连市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形态现状调研,结合国内比较成熟的钢结构建筑和集装箱建筑两种模块化的建构方式,结合公益性与商业性两种性质的功能利用方向适应不同的需求,在协调高架桥与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高架桥底部不同空间结构类型的功能规划,以达到服务周边社区、激活城市剩余空间和城市活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路妍桢,王浩源,王鹏.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优化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8):182-185.
[2] 张晓斌.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高架桥下的空间资源——兼论宁波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初步设想[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7):18.
[3] 姚艾佳.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与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54.
[4] 韩耀辉.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之慢行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设计,2017(21):156-157.
作者简介:陈子轩,男,大连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
郭剑,男,大连艺术学院讲师。
陈雷,女,大连艺术学院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