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在不断提高,从教师主导式教学到学生探究式教学再到学习共同体教学,老师们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面就谈谈对构建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共同体的应用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其解题思维的引导与启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在国内教师之间广为流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共同体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每间教室中的课桌摆成“U”形,相邻几个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教师在课堂上轻声细语地为学生讲解知识。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中,每个人都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但是每一个同学在共同体模式的学习中,在先以自身为本体的同时,也要接受周围同学也作为本体的事实,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在讨论中避免“我认为怎样”等语句的出现,而应该使用“我们要怎样”这种与大家有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使每个人都有集体感。可见,“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度,使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学有所得。
构建共同体课堂的策略
“听”学生的想法 在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想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方式给出解题思路与结果。当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的内容与教师的想法不同时,教师往往会选择继续找其他同学,直至有人给出看似满意的答案。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用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认真“听”学生的想法。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和长方形面积公式S=ab,试着推导一下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式。在学习圆形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时,各小组经过讨论交流,由直径d与半径成2倍的关系,可以得出另一公式C=2πr。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若发现解题思路有问题,能及时指出并验证思路;抑或从他人解题方法中,获得一些思维上的启发。
“看”学生的见解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机械性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很少有敢于质疑的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也少有实质性的价值,不利于小学生思维模式的发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加减乘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小组,用算式导入学习的内容,比如3×5=5+5+5=15。给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两种方法算出来的结果一样?哪一种更加简便?讨论结束之后,在每一组抽取一名同学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谈一谈感受。如此看来,在乘法运算教学中,运用学生熟知的加法来引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依托于学习共同体落实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充分表达个性化见解,各自在取长补短中获得进步。但需注意的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看法见解的趋同,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深度思考,学以致用,实现班级整体数学水平的提高。
“融”成温馨的集体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而且也对教学质量改善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学习《规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随机分为若干个小组,对具体问题开展探究和解答。例题:“小明有3件上衣,分别为紫色、黑色、白色;另外有5条裤子,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若任意上衣和裤子均可搭搭配,求3件上衣与5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匹配方式?”此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题干中已知条件进行解读,并大胆地提出解析思路和答案。如此一来,课堂讨论就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在讨论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对刚刚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对自己交流的思维方式进行总结;其他组学生需要认真聆听,分析与本小组方案存在的异同,从而对题目的解答形成启发;同时还需要积极动脑思考,随时准备提出问题,避免听过就忘的现象。最后,教师可以采取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讨论成果的方式,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也有尊重其他同学、互相学习的义务。由此看来,数学共同体中让同学们先进行自我评价,而后加上互相评价的特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结束语
数学共同体教学模式的使用,对于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更加顺利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听学生想法,看学生见解,并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融共同体于小学数学课堂,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振华.关于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10):104-105.
[2]王利锋.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对学生问题解決能力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14-15.
[3]薛真.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147-148.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6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