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玲芳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好古诗词,就能很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忽视诵读品味、忽视思维发展、忽视审美鉴赏、忽视文化传承等问题,通过强化品读、展开联想、比较鉴赏、深入解读等策略可以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194-01
【本文著录格式】刘玲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0,19(07):94,96.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传承等方面。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好古诗词,就能很好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诵读品味
古诗词因创作年代久远,与现代文遣词造句有很大区别,诗词中语言文字含义、语句建构与现代语不一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有点费劲。有的老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要求学生记背讲授内容,没有细读品味,使本是内涵丰富的詩句变得枯燥无味,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很重视古诗词朗读,有范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但没有引导融入情感诵读品味,致使朗读效果不好,读的过程没有愉悦感和获得感,没有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语言素养得不到培养。
(二)忽视思维发展
思维能力是儿童终生发展所需的重要能力。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照本宣科析词解句,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以及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想象力得不到培养,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三)忽视审美鉴赏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好素材,但有的老师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串讲,只有枯燥的解说,没有从美学的角度让学生对诗词进行鉴赏,没有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忽视了古诗词的审美教育。
(四)忽视文化传承
不同的诗词内容、风格不一样,有绮丽的田园风光,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胸怀天下的民族精神等,这些是应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有的教师无视古诗词语言中的平仄押韵,不理古诗词内容中的历史典故、地域风貌,不管诗歌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传播,为应试而教,非常不利于文化传承。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强化品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诗词用词精确,字字玑珠,认真品味才能理解诗词的深刻含义。比如杜牧的《清明》这首诗,通俗易懂,但是要理解诗的深刻内涵,就必须细细品味。“纷纷”仅仅是写出春雨的特点吗?从这两个字还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行人”是哪些人?“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欲断魂”?诗人问寻“酒家”仅仅是为了避雨吗?细细品读,学生思路打开了,有的认为是写诗人心境纷乱,有的认为是写诗人心境凄冷,有的认为表达诗人非常思念已故亲人,有的认为诗人为仕途不顺愁闷等。这些个性化解读,锻炼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字里行间留白较多。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想象去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才能深层次理解作品的深邃意境。许多古诗词可以进行拓展性思维训练,比如《清明》这首诗以“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作结尾,实则意犹未尽。“杏花村”指的是酒家名字还是村子名字或者其他含义?诗人怎样欣喜地走向“杏花村”?“杏花村”有何特色?一杯酒下怀时诗人有怎样的感慨?这些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思维训练。还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去扫墓的心情,这是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意象再造的过程,是审美情趣自我提升的过程。
学习古诗词还可以通过插图联想。教材的每一首古诗配有一幅插图,这些插图很有意境和内涵。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山行》,先让学生观察,找一找插图上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所构成的美丽秋色,勾起学生对绚丽秋色的向往,然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补白,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比较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古诗词教学过程是鉴赏美的过程。古诗词里有画面的美感、有歌谣的节奏感、有诗人的情感;有高飞的白鹭,有浮水的白鹅;有幽静的空山,有深深的潭水;有傲雪的腊梅,有高洁的荷花;有远行的游子,有归家的老翁……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每一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学习山水田园诗,让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边塞诗,要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的绮丽之美;学习军旅诗,要让学生感受气势雄浑之美。可以通过字词比较,让学生感受用词的精确美,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用“绿”字?可否用“进”或“入”字?又比如“僧敲月下门”为什么不用“僧推月下门”?又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用“两个”,而不是“两只”?还可以通过内容比较,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词是诗人心境的表达,同样是写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喜一悲。学习这两首诗,可让学生比较“天街小雨”与“清明时节之雨”有何不同,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另外,亦可以将同一题材的古诗对比,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如学习《石灰吟》与《墨梅》两首古诗,虽然都是托物言志,表达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石灰吟》表达的是作者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的豪情壮志,《墨梅》表达的是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要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感受诗歌的诗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四)深入探究,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能力
学习古诗词有利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无论是《诗经》、南北朝民歌,还是唐诗宋词,每一首诗词都是我国古代发展史的一个印记,记录着每一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足迹。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学艺术之星,他们的诗歌各具风格,这与诗人的秉性有关,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关。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渗透着道教的文化;杜甫的诗沉稳朴实,渗透着儒家传统文化;王维的诗清幽宁静,渗透着佛学文化;陶渊明的诗淡雅悠然,王勃的诗激昂向上,王昌龄的诗刚劲雄浑……每一位诗人的作品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因此,学习古诗词,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吟唱来传承古诗词的平仄押韵,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地域风貌了解中华文化,可以通过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来弘扬仁义礼智信。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给学生讲汪伦以“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为由”写信邀请李白到他家乡做客的故事。在解读过程中加插李白饮酒吟诗的故事,进而引导了解“踏歌”的风俗,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汪伦与李白的深情厚谊,从中了解到了中国的酒文化、地域风俗文化。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毛超.核心素养背景下部编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8(8).
附 注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YQJK208)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