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体育教育方法,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往的“两操”形式较为单调,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一问题,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运而生,不仅增加了锻炼的时间,而且项目内容更加多样化,同时,凸显健康第一的理念,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有效发展。本文对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实施进行研究,以期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课间  体育项目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c)-0140-03
  1  传统“两操”活动的问题分析
  1.1 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行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基本上采用“早操+課间操”的方式,统一进行规定的广播体操,就连播放的进退场音乐也完全相同,形式上较为单调、刻板,长期下去,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参与体操的积极性下降,可能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以至于无法达到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难以适应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多样化需求。《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提出,中职院校要注重要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其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精神与习惯,达到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了解决“两操”活动低效化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通过实施大课间体育项目来提高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1.2 时间较短,难以达到教育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每名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要求,然而“两操”活动的时间较短,难以到达1h的体育锻炼要求。锻炼时间上的不足导致许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1.3 内容单一,缺少职业教育特色
  “两操”活动在内容上有着单一化的特点,所有学校采用的体育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而大课间体育活动包含的项目很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和参与兴趣。同时,中职院校还可以根据所设专业与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大课间的体育项目。比如基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来设立交际舞、韵律体操;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设立羽毛球、篮球、武术等项目,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彰显出学校的教育特色。
  2  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创编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提出与推广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实现“双主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学校在开展活动,创编项目的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到宏观的教育要求,应当以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和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基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来说,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创编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综合发展,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中职院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创编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体育校本活动项目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感受成功的喜悦,不断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其树立起诚信敬业、艰苦创业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规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职场上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与品质,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健康第一,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
  在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在科学安排与指导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创编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的时候,要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能刻意地追求形式,而是要以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内容。
  3  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实施途径
  大课间体育项目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突破与创新,对于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项关键举措。在实施大课间体育项目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时间、方式、内容、学生的能力差异及兴趣爱好等,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体育项目。
  3.1 创新运动形式,发展学生特长
  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形式要灵活多变,注重创新,才能带给学生新鲜感,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如先合后分,先组织学生做集体操,再开展班级或小组的个性化活动;项目轮换,制定不同的项目组织形式,并定期进行更换;主题活动,即围绕某一种项目或主题,组织竞技比赛;自主创编,学校或班级自主创编具有特色的项目活动。
  3.2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
  大课间体育项目应当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身心上的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个体差异,并引导学生在集体性的大课间体育项目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大课间体育项目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学校应当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设计与组织,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从大课间体育项目中受益。   3.3 增加锻炼时间,丰富项目内容
  为了达到让学生每天锻炼1h的要求,将大课间的时间由15min延长到30min,并且上午和下午各开展1次。在活动内容上,一方面保留传统的广播体操,广播体操是由教育局颁布并推广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融入个性化的活动项目,可以是学生喜欢的竞赛运动,也包括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可以自主创编一些课间操等。此外,还要精心选择大课间播放的音乐,音乐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体育运动中还能够起到节拍作用,让音乐与运动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间活动充满活力,有声有色。
  4  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实施效果
  大课间体育项目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校本课程的构建,基于国家教育要求与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大课间体育项目。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中缺少充分的自信心,自律意识也比较单薄,通过实施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项目,提高了学生参与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锻炼了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自主创编课间操和小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大课间体育项目,促进了学生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学生们掌握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技能,如武术、篮球、健美操等,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与精神面貌。通过大课间体育项目在东莞市轻工业学校中运用与调查,发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效果有2个方面。
  一是中职学生对大课间体育项目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思想基础,也关系着活动的实施效果。通过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实施,学生对体育锻炼初步形成了正确的认知(见表1、表2)。
  二是学生对大课间体育项目活动的兴趣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两操”活动,大课间体育项目更加丰富多彩,有竞赛型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篮球、足球等,也有武术、抢花炮、毽球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见表3、表4)。
  5  大课间体育项目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的项目较多,学生参与数量大,活动过程中较为复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需求,不断更新大课间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和身心发展规律;第二,构建组织管理机构,形成以体育教师为主导,班主任、团委、教师等积极参与的管理体系;第三,有计划、有顺序、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防止活动混乱,确保各种体育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第四,安全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与指导,及时发现和排斥安全隐患。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改变过去单调的课件活动形式,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构建丰富多样的大课间体育项目,通过增加课件运动时间,达到每位学生每天锻炼1h的要求,鼓励教师、学生创新创造,为大课间体育项目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要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大课间体育项目获得身心上的健康成长,从而落实教学改革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创新精神、终身体育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提升,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参考文献
  [1] 李优优.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内容的设计原则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0):128-129.
  [2] 李岩.大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扮演的“角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31-32.
  [3] 柳惠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8(9):75-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4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