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詹华山

  [摘要]与过往浅层次、项目式、短期性的工学结合相比,新时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层次、长期性、一体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具有全新的内涵和特征。文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逻辑主线,提出要以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从供需分离走向战略伙伴、价值追求从项目合作走向持续发展为实践引向。针对当前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所面临的生态体系不完善、职教端与产业端的供需不匹配和资源不对等、开放性不足等问题,可以从加快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产教两端的资源建设和对接、构建开放性的育人架构等方面进行纾解。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生态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倡职业教育办学走“工学结合”道路的时间算起,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已经持续了近30年。2014年,我国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峰值,教育规模已经接近普通教育,标志着职业教育已经从外延式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式提质增效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主线的新时期。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出台,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主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出台,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要求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是工学结合的升华,拥有全新的逻辑、内涵和特征。在此背景下,笔者深入分析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逻辑主线和价值引向,系统梳理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现在以及未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思想指导和方法论借鉴。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主线
  与传统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相比,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的整合和贯通,是教育与产业的战略性联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将职业教育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融为一体,打造横跨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的现代教育体系。而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明确其逻辑主线。
  (一)共同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落脚点
  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倡工学结合,到近年来国家要求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始终是产教融合的政策主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把“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原则和目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大使命,是产教融合实践的根本任务。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应严格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落脚点。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紧密遵循两方面的逻辑: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指导思想,表明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关注人才对产业需求的适应性。产教融合既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逻辑理路,也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要严格贯彻落实校企共同培养的教育方案。国家在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任务中,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并列提出,说明深入推进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指向。校企共同培养人才既不是以学校为主,也不是以企业为主,而是双方主体共同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实现全方位“双元”育人。
  (二)教育和产业资源共建共享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促进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的资源共建共享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要求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實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鼓励职业教育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从现实实践层面来看,促进教育与产业资源共建共享也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客观需要。在学校方面,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办学场地的空间资源、把产业需求转化成教育标准的能力、充沛的技术技能人才等都是高职院校所拥有的,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优势资源。在企业方面,雄厚的资金和生产资源、敏锐把握市场需求的信息资源、前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企业文化资源等则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非常需要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互利价值,正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逻辑基础。
  (三)加强多方深度融合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突破口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是一个“融”字,只有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相互融入、连为一体,产教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应将加强多方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突破口,把产教融合贯穿于主体发展的全环节和全过程。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与产业的多方深度融合。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产教融合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立足本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升级需求以及特定产业转型需求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产业链为依据建立链式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教法,使产业标准进课程,生产方式进课堂,持续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多方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在生产、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达成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建立产学研共同体,校企可以共建共享集生产经营、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平台,实现生产和教学“两不误”。依托产学研共同体,职业院校可以承接企业的服务需求以及技术攻关需求项目,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实操水平的同时,逐步形成特色化科研优势,主动向社会输出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服务。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引向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产教关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不仅是顺应职业教育客观规律和时代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支撑产教融合迈向更高水平的重大举措。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应在深刻理解其逻辑主线的基础上,明确其建设的实践引向。
  (一)实现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从供需分离走向战略伙伴
  身份认同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所谓身份认同,指的是主体对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它代表着主体对自身本质属性、核心特点和价值取向所做出的规定,是主体决策和行为逻辑的认识基础。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产教两端的主要主体——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的问题之所以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重要原因就是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处于供需分离的状态。例如,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往往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校既不应当也没有必要跟企业“搞在一起”。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则认为,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营利,企业既不是教育机构,更不是慈善机构,没有义务帮助学校培养学生。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必要的身份认同,产教两端各行其是、各自為战,自然不可能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新时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首先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解决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问题,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都充分认识到产业与教育的高度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事业,实现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从供需分离走向战略伙伴。
  从校企两端的关系来看,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对于企业构筑技术壁垒,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意义毋庸赘言。校企双方只有高度融合、深度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作用,才能让企业充分享受到“人才红利”,进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角度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学校教学来完成,而技术技能的训练必须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进行。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不能缺失企业实训这一环节。综上所述,产教两端的身份认同从供需分离走向战略伙伴不仅具有应然性,而且具有必然性。
  (二)推动产教两端的价值追求从项目合作走向持续发展
  产教融合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系统化的合作过程,在产教两端不同的价值追求下,产教融合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境界。传统的产教融合强调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之间的资源双向流通,在具体实践层面表现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主体围绕某个具体的项目,基于现有的制度体系、资源占有、权力结构状态,主要凭借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性来进行资源置换或者共享。可以说,传统的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个横向的、静止的过程,它通常停留于短期的、一次性的项目式合作层面,满足的是组织的短期利益,既没有建立起战略纵深,也没有形成促进核心要素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利于校企合作关系的巩固。新时期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必须突破传统产教融合局限于项目式合作的现状,构建起校企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推动产教两端的价值追求走向持续发展。
  与项目式的浅层次产教融合相比,产教两端价值追求的持续发展,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要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组织形态。产教融合不仅体现在一个个项目的合作层面,更应当深入到组织系统的交叉融合层面。校企双方应依托产教融合项目,不断在组织文化、管理制度、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组织形态,为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要建立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不论是职业院校还是行业企业,都需要在各自的领域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辟空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走向更高境界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在校企合作中找到足以支撑双方主体长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并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把利益共同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就此而言,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必须建立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来最大化校企合作的利益,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
  三、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问题解析
  产教融合的深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既需要继承过去实施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所积累下来的成果,也需要直面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纵观全国各地的产教融合实践,现阶段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还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教融合的生态体系建设不完善
  生态原本是生物学名词,指的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它既包括该自然环境内各类生物的生存状态,也包括各类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互动关系。产教融合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与生态有众多相似之处,产教融合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生态。在主体类型上,产教融合涉及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至少四类不同性质的主体;在构成要素上,产教融合囊括了政策、行政、教育、科研、专业服务、生产经营等诸多元素。与产教融合紧密相关的不同主体之间、主体和要素之间、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然而,在当前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之中,主体间的协同联动阻塞迟滞,要素间的协调互动龃龉不合的现象十分普遍,凸显出产教融合生态脆弱单一、体系建设乏力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区域生态环境尚未形成。很多地方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理念落后,没有深刻认识到教育、产业、经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产业发展规划上没有树立产教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在教育发展上没有树立大职教理念,职业教育、产业行业统筹发展层次低且相互独立,单一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又缺乏推动区域产教融合生态环境建设的力量,导致产教融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迟迟无法启动。第二,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生态环境基础薄弱。产业生产实践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依据,当前国内大部分地方的产业生产并未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出专业建设与产业生产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第三,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仍需优化。在国家大力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各地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了人才培养合作,但大多数人才培养项目仍局限于定向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次、短期性的合作上,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设只是初见端倪,未来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和落实。   (二)职教端与产业端的供需不匹配
  职业教育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不匹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集中体现如下:第一,人才培养供需不匹配。为产业、行业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但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未能充分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大规模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人才明显偏少,中低端人才供给偏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第二,教育内容供需不匹配。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变化迅速,新岗位、新职业不断增多,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加快专业更新,培养更多拥有新技术、新技能的人才,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更新迟缓,跟不上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教育内容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不仅如此,在传统生产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推广也呈加速状态,职业教育理应及时调整对应专业的教学内容,但很多职业院校都难以做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的同步对接。第三,社会服务供需不匹配。现代社会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元、变化迅速的系统,企业要正确应对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就需要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专业机构提供品牌建设、管理咨询、产品设计、技术攻关、市场营销等一系列专业服务。但由于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与市场、行业疏离,难以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因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为孱弱。
  (三)职教端与产业端的资源不对等
  实现职业教育端与产业端的资源整合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现实基础。从理论上分析,职业院校拥有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科研资源、专业服务资源等优势资源,企业拥有市场资源、岗位资源、生产资源、资本资源等优势资源,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互换是一件难度不高又互利双赢的事情。但实际上,由于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明显不对等,使得表面上看起来互利双赢的资源整合并不能取得理论上的成效,反而成为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一大障碍。例如,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一向被视为校企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企业也确实有储备技术技能人才资源的现实需求。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囿于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可能无法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后备人才。即便职业院校有能力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但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又受个人意愿、父母意见、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有可能根本无法为企业所用。再如,企业拥有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生产线能够帮助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实习实训,这通常也被认为是职业院校有必要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的重要原因。但实际情况是,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是高度专业化和片段化的,熟练技术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往往只适用于产品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可能无法满足职校学生全面掌握某一项技术或技能的实训教学要求。职业教育端与产业端所拥有的资源本就在数量和质量上参差不齐,加之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常常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变得困难重重。
  (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不足
  新时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转变传统办学和育人模式,打造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社会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就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而言,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仍不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开放性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
  首先,在人才流动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在校企合作育人中,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实习实训导师共同承担着育人职责,那么作为实习实训导师的企业技术人员理应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来,如此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但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技术人员缺乏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途径和机制,而很多职业院校也没有建立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训、锻炼的制度。其次,在学生培养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协同的联合培养机制。很多地方的校企合作育人,表面上是双主体联合培养人才,实际上仍旧是学校主抓专业知识教学,企业主管技能实操训练,相互之间缺乏紧密协同与良性互动,人为割裂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实操训练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对策
  产教融合是事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既要高屋建瓴,利用好国家颁布的支持政策以及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也要近思笃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现实实践中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就当前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笔者建议如下:
  (一)加快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
  新时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从全局着眼,优先解决产教融合生态脆弱单一、体系性不强等问题。第一,要在功能设置上优化产教融合区域生态环境。政府应当切实提高区域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统筹层次,一体化规划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以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职业教育办学政策,加强对地方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促使职业院校在办学功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紧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职业院校要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赢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深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助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二,要在专业发展上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作为,贯彻落实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要求,加大对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贴近市场、掌握产业动态、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帮助职业院校建设能满足产业需求的专业以及专业群。第三,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优化企业生态环境。地方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职业院校要加強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行为管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减轻企业的管理负担;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职业院校共同打造产教一体、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企业生态环境。   (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产教两端的供需匹配
  实现职业教育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的匹配既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根本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具体来看,实现产教两端的供需匹配,首先,职业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改善人才层次结构。对于企业而言,获得优质人力资源、做好人才储备是其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动力来源。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共建命运共同体,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打牢基本功,为企业输送优秀、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职业院校要按照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和育人环境,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己任,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加快新型人才培养步伐,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高度对接。其次,要更新教育内容,突出学以致用。职业院校要增强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技术技能需求变化的敏锐性,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及时更新人才标准,建立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以“用”为锚建立教育内容体系,突出学以致用的课程建设导向,既要做到传统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又要做到新教育内容的及时补充,实现学校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最后,要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职业院校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利器”。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考核体系,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激励院校教师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此外,还要加强保障,解决好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配套机制,强化产教两端的资源建设和对接
  职业教育端与产业端的资源不对等是客观存在的,新时期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在正视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完善配套机制,想方设法强化产教两端的资源建设和对接,在不断缩小产教两端资源数量和质量差距的同时,提高相关资源的整合層次和利用效率,最大化产教融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一,职业院校要加强“内功”修炼,提高自身的资源对接能力。现阶段产教两端资源不对等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所拥有的资源创造当期收益的能力不足,资源价值潜力有待挖掘。职业院校要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加强“内功”修炼,努力把自身从一个资源占用方、消耗方转变为优质资源输出方、价值创造方,以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优质服务赢得企业的认同和支持,以优质的品牌影响力体现自身与企业进行资源对接的能力和价值。第二,政府要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资源补偿机制。《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在总则部分指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和保障机制。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短期内必然是资金资源投入方。要充分调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积极性,政府就必须发挥好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职能,建立针对企业的资源补偿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在落实好中央政策文件中要求的激励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授予光荣称号、颁发奖章、事迹宣传等方式增强企业主体的荣誉感,提高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等工作的补助标准,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企业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补偿。第三,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获得感。技术资源是职业院校拥有的重要优势资源,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应当利用好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开展科技园区合作、联合建立区域技术中心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周期性地组织学校专家学者与企业研究人员、技术骨干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建立技术成果转换专利共享、利益共享制度,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不断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四)加强内外有机联结,构建开放性的育人架构
  开放性、社会化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向,也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关键在于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要树立大职教理念和开放化办学理念,加强校内外有机联结,逐步建立起开放性的育人架构。第一,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共建人员共同体,带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是组织的根本,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要落脚在人员共同体的构建上。职业院校和企业应根据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要求,建立校企一体的人事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员工—职校教师—在校学生”之间的联结,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校企联合育人、教师师傅共同育 人。第二,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指出,产教融合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职业院校应当赋予企业更多教育主动权,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探索尝试将企业订单引进课堂,转化为教学项目,把教学产品转化成商品推向市场,与产品输出同步;通过师生参与生产经营,实现产业运营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同步,依托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校企利益共同体。第三,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共建文化共同体。文化育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企业共建文化共同体。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学生日常管理、行为引导工作中引入企业管理纪律,让在校学生及早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快速形成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邀请企业经营管理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生产元素融入校园、带进课堂,把企业文化的元素嫁接到校园,让学生无障碍地享受到企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45-52.
  [2]詹华山.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3):17-23.
  [3]李校堃,李鹏.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53-57.
  [4]孙翠香.新时代的新使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18):11-17.
  [5]马陆亭,宋晓欣.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改革[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0-77.
  [6]韩嵩,张宝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9(1):65-69.
  [7]牟延林.产教融合2.0时代的办学型态[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2.
  [8]张沛云,郭婷,张嵩,等.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思考[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9(4):59-61.
  [9]车明朝.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13-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5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