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企业三方联合培养机械工程(职师)专业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工作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校—校—企育人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机械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254-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二是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三是要拓展职业院校服务职能;四是要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使得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更加合理[2]。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济活动方式,实行产教融合可以使高校快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水平技术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3]。
为加快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机械类技术技能人才,我校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企业采取“三方联动、方案整体设计、资源共同配置、分段实施、合作育人”的方式,开展了机械工程(职师)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
二、培养方案制订
在聯合培养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两校的办学优势及柳州市企业优势。广西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广西最早开展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职教师资培养的普通本科高校,也是广西首家全国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院校、教育部—DMG MS数控专业领域校企合作院校、教育部—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合作院校,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是由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采埃孚(ZF)集团股份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生产工程机械传动部件的合资企业。
试点项目按照工程人才国家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秉持“整合学术与职业课程、学校与企业课程、合作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将工学交替模式与职业资格等级、工作岗位和学位证书进行有机衔接”的原则,通过到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柳州商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调研等形式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通过组织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专家、中职教师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确定了专业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了以培养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职师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由三方面课程组成:一是理论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等课程;二是实践类《线切割技能训练》、《电火花加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工技能训练》、《产品创新设计训练》、《加工中心技能训练》等课程;三是师范类《职业教育学》、《口语技能与演讲》、《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将工学交替模式与职业资格等级、工作岗位和学位证书进行有机衔接,通过弹性化的课程体制,保持课程与现代科技、产业技术的同步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技术创新素质及关键能力。
三、培养模式探索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了“5+3”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其中,在本科院校学习时间不少于5个学期,主要由本科院校教师担任的课程达总培养学时的5/8,由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担任的课程达总培养学时的3/8。课程设置中综合素质培养占5/8,工程能力培养占3/8。实施“三证”教育,考核合格后,学生可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
为保证教学质量,两校从质量建设、质量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入手,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教学工作规程,并将教学评价从课堂延伸到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实践教学等环节,保证质量建设的有序性和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校之间的师资、课程、实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网络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相互开放,实现高效共享,从而为试点工作提供资源保障,使学生真正享受两校的教学资源、优秀的师资以及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具备实践能力,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人才引进、进修培训、以老带新、企业挂职、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外聘教师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熟悉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规律、掌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方法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此外还建立“岗位轮转”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专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创建开放的“师资管理平台”,校企共同推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同步提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两校共建师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双师型的应用技术创新团队。以应用研发项目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通过培养、引进、流动等措施,将教师汇聚到技术创新绩效最优的应用研发项目和最新的产业群技术领域,组建跨专业、跨行业、跨院校、跨领域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五、学生管理
在学生管理方面,两校配备了双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在生活和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由于学生跨校学习和生活,两校在课程修读、成绩管理、学科竞赛、毕业就业等各方面有不同的管理规定。校校双方成立了联合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相关协议。同时不定期召开校级、学院层面的会议,协调和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了解任课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心理、生活动态。
在就业环节,两校共同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拓宽就业途径;召开学生就业工作动员会,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与效果;同时强化学生就业安全意识教育,确保毕业生求职安全。目前2014级机械工程(职师)专业学生已经顺利毕业(1名学生延迟毕业),93.75%的学生在机械工程相关行业就业。由于两校协同作用,该班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均高于相同专业其他班级学生。
六、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四年的联合培养和改革实践,机械工程(职师)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学习的平台,具备了国际化视野。在两校开展的学生满意度调查中,试点专业学生的满意度均高于其他在校生。
七、结语
把产教融合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出专业性强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机械工程(职师)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7〕95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李岩.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8,(2):72-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