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共建高校科研保密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防科研项目,做好高校科研保密工作愈发重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作为国防科工局与河北省共建高校,燕山大学的国防科研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学校的科研保密工作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
关键词:共建高校;科研保密;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保密形式异常严峻,境外间谍活动无孔不入,间谍行为异常猖獗,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共建高校作为国家国防科研的重要力量,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中承担了众多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拥有大量科研成果,其科研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军队科研体制的改革,共建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问题。
一、面对机遇科研人员热情高涨却保密意识淡薄
随着中央军委科研管理机构调整完成,军工科研项目向民口开放力度空前加大。作为共建高校,项目信息渠道来源广泛,信息量大,为学校相关科研人员参与军工、服务军工提供了大量机遇。科研人员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机遇,科研热情高涨,很多非涉密人员有意申报军工科研项目,但是与7所老牌国防科工局直属高校不同,共建高校并没有军工背景,日常也没有对全校科研人员进行保密基础知识培训。而且,高校致力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和科研人员具有活跃的、与时俱进的思维,广泛与社会各界交流,廣纳他山之石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传播出去。基于以上原因,在共建高校保密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造成科研人员保密意识淡薄,增加了泄密隐患。
二、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造成失泄密事件增多
高校高新技术云集,新技术、新设备应用超前。随着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办公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大量的涉密信息不是以纸介质形式保存,而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中。近年来,“校园网”、“OA系统”、“无纸化办公”等词语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人员所熟悉和接受,这些网络办公技术的投入使用一方面对高校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给科研保密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尤其共建高校较普通高校还具有一定特殊性,致使泄密的隐患增多,泄密的可能性大增。
三、人员流动频繁造成保密工作缺乏延续性
近年来,由于高校自身体制的限制,高校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教师思维活跃,德才兼备,无论是为了给国家多做贡献,还是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很多教师都不再甘于当一辈子“教书匠”,放下了手中的“铁饭碗”。人才交流从宏观讲有利于社会发展,但过于频繁地人才交流和流失却给科研保密工作带来了隐患,同时也是军工科研的一大损失。目前高校科研保密管理人员以兼职为多,专职保密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另外高校轮岗制度并未对保密管理人员区别对待,导致保密管理人员相对不稳定,交接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洞,保密部门不易于管理,新人业务不熟练等问题。另外,有些课题组承担的涉密课题不具备延续性,课题结题后涉密人员立刻脱密,这些涉密人员往往更加松散,更加不好管理。所有这些,都对高校保密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四、现行规章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保密工作的开展
共建高校具备了保密资质必然要成立专门的保密机构或部门,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但在机构建立之初,规章制度往往都是照搬照抄,繁冗复杂且不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与7所老牌国防科工局直属高校不同,共建高校接触军工科研项目时间短,一些制度即便是结合了本校实际情况,仍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验证。另外,保密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主要由保密管理机构完成,管理人员并不是直接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即便个别管理人员参与到项目中,也仅限于自身的专业领域,不可能对每个项目的重大技术秘密都了解掌握,也不可能要求每个项目组设立专职保密人员针对项目开展保密工作,只能由项目组人员充当兼职保密员,这使得学校保密管理机构和项目组都不能保证科研保密工作持续、有效、系统的推进。
面对新时期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共建高校要做好科研保密管理工作,仅靠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吸取7所老牌国防科工局直属高校的宝贵经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结合共建高校自身的特点,不断研究保密防护技术,提高保密管理水平。保密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大局,也关系到高校生存发展,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做好保密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保证共建高校国家秘密的安全和保密制度的有效运行,同时抓住中央军委科研管理机构调整给共建高校带来的机遇,急需尽快提出应对共建高校科研保密管理问题的对策,做到以下几点。严格涉密人员管理,严把军工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关;提高技术防范意识,杜绝通过高科技渠道泄密可能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减少军工科研及管理人才流失;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给军工科研保密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当前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甘肃科技纵横,2009,38(1):146-165.
[2]李源.高校开展科技保密工作实践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90-91.
[3]戴斌.高校科技保密管理的难度与对策浅探.江苏高教,2014(1):100-101.
[4]刘晓静.高校科研保密管理工作实践与研究.高教高职研究,2012(7):149-150.
[5]韦帮得.试论当前形势下高校保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传承,2009(6):118-119.
[6]蔡利鸿.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浅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184-185.
[7]马伟佳.新形势下的高校科技保密管理长效机制研究.办公室业务,2014(10):72-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65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