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高校参与、组织的经济与管理服务活动逐渐多样化,因而面临的风险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大,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效用,使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科学运行,对于助力高校综合发展能力提升十分重要。本文对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内部控制完善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控制度;对策
伴随着高校管理格局的组织优化和多元化发展,对其系统内的管理水平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组织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各部门有效协作运行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高校管理系统中,建立完善、运行有效的高校内控制度是高校经济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1]高校内控制度就是为了保障高校的资金运行安全,强调各部门之间目标一致的协作团结,同时加深监督力度、及时对系统内部的问题进行排查的一个有机运作系统。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本理论指导,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立完善的高校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年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中,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五个关键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之间呈现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内部控制这一有机运行体内,对单位的管理方式、规范单位运营(正确完善财务报告目标)、以及建立科学管理标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组织机构不断升级优化,生产方式不断革新,单位对管理层越来越重视。另外,更加注重競争性背景下的风险防控与稳定发展。很显然,旧的体制框架难以匹配新环境,金融危机事件的发生,一系列内控失效造成的负面事件更加促使新框架的形成。新框架在原来的五要素的分析基础之上,细化了要素中监督的属性和原则,强调了活动的重要性。
COSO内部控制框架设计中涉及了内部控制建立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四个重要原则:相互牵制、授权控制、成本效益和整体结构。相互牵制原则具体体现为,单位中的某一项经济活动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互相配合完成。在协作过程中,各自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及时检举不规范行为。在纵向层面上,及时开展上下级之间的汇报与指导工作,体现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监督与制约,促进了工作过程中高效率的目标达成。授权控制原则是指在单位内部,充分体现岗位与人员的匹配、人员权利与义务的匹配。根据相关岗位的性质与具体的人员安排要求,赋予岗位职责权限,按相关的规定开展工作,形成职责与权利的结合。形成人力资源不会浪费,各项事务权责所属明确,且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任务有检查的目标。在具体授权步骤上,首先明确授权范围,及本单位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其次对所明确的授权范围进行层次区分,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授权。然后,明确授权责任:被授权者要在享受权利时明确自身所应担负的责任,避免出现责任模糊,出现问题时难以追寻到个人权责。在最后一个阶段,严格授权过程的批准程序。每类经济活动都应按规定的程序一层一层进行审批,不能越级更不能违规操作。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内部控制的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必须与获得的效益相匹配,使内控措施切实有效。收益等于或高于成本是理想状态,如果收益低于成本,则考虑该项内部控制措施是否摒弃。该假设与经济学中的理想经济人相一致。整体结构原则强调了各个子系统与所构建的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系统的关系。子系统的具体目标应该与整体框架的目标相一致,着重强调了指导行动的有效性。
美国审计总署首先提出了政府内部控制理论,即内部控制是政府为了实现关系层面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达高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运行过程的合法性而进行管理的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单位内控规范》,其中就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阐明,其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考虑。从静态角度来看,与美国COSO的五要素系统相一致,即内部控制是单位以预防经济活动的潜在风险为目标而设置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从动态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单位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自我不断规范的过程。过程可以具体为制定相关程序、完善内控制度、事务划分、以及结果效用评估。各单位通过自身的监督评价体系,及时检讨自身不足,发现问题所在并进行纠正,及时调整和更新制度和程序设计,适应不同性质下的经济活动。
二、高校内控制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较低,缺乏足够重视
结合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界定,即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在管理层面形成的责权分明、监督体系完善、反馈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目前,在各个高校行政管理层面,普遍存在对内部控制的真正含义理解不清晰,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简单地将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为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缺乏实际行动,更不用提及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与调整。另外,导致规章制度无法在实践中更新和完善。
(二)经济风险评估机制不够科学完善
经历了政府对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各高校的经费来源由原来单一地依靠财政笔款,发展为资金来源渠道不断拓宽,高校在资金使用上有很大的自主权。经济活动以教学和科研活动为基础,另外还包括高校其他支出:校内基本建设、物品采购、后勤保障、学生发展投资等。高校作为典型的事业单位而存在,受到传统体制的深刻影响,往往风险意识普遍不高,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尚未成立,结果导致对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地进行评估,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率较低、发展较为缓慢,未能与变化较快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进而不断完善本校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三)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未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都未单独设置直接负责目的性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尽管存在单独设置审计、监察部门的高校,但是由于未能清晰地明确该职门的权责、未能规定监督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对衡量内部控制制度合理的标准也未统一、且没有及时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因此,未建立健全有效地评价监督机制,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四)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低效
经济活动是高校事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工作事务的运行基础,这就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较高要求。但是,高校在会计人员引进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考量机制,同时存在社会资本作用下的职位获得。会计事务工作人员无论是在业务技术水平或是工作态度都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工作效率低,自身人力资本无法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精神懈怠,重视程度较低,导致高校财务运行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进而使高校各项经济活动漏洞百出,对内部控制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完善高校内控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高校内部控制意识,不断深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正如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一样,高校内部控制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务实性计划。单位责任人只有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会将内控工作强化为行动的结果目的性,克服普遍存在的對制度的片面认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提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例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展览、主题报告、讲座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来提高领导干部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学习相关内容,使其深刻意识到内控制度的作用与重要性。只有高校管理层提高对建立、实施和完善内控制度是管理层的重要职责之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内控制度的建设,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
(二)科学制定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系统内部各行动者的行为
目前,高校内控管理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于高校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财务风险,应该分析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详细整理出工作流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财务风险提出预防对策,将风险尽量控制到最小或在其可承受范围之内。利用目前制定的财务评估系统,科学地计算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指标,预防财务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制度制定上,建立健全权责制定,监督制度,反馈体系,评估体系等一系列息息相关的子制度,使各级部门的行为有规可循,渐趋规范。
(三)审计部门与各部门统筹协作,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强化内控制度的监督约束机制,各级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对高校内控制度建立与运行进行监管,促进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当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内控制度与其相适应。高校要及时对内控制度进行不定时评估,考量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变化,合理分析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根据部门评估报告,对内控制度进行调整,修补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加强内控制度的作用效果,保证内控制度切实运行,并积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提升会计人员工作能力,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进行
首先,需要对高校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且是持续的审查过程。保证高校财务岗位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保证各项具体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保证其能积极适应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注重高校单位内部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不断建设与加强。
参考文献:
[1]陈茸.高校内控体系建设与完善治理结构研究[J].价值工程,2012(12).
[2]杨丽红.高校内控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财税金融,2013(08).
[3]雷平.高校内控制度建设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6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