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深层次的问题日渐凸显。建设和完善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等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后,提出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国有资产
在新形势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人员、物品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运用和管理,避免出现无端的消耗和浪费,并对其内部权力制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升公共形象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制度建设的需要,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范明确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定义:“是组织通过制度的制定,措施的实施和程序的执行来实现控制目标,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然而,部分单位对该政策的执行流于形式,内控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都与内控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许多会计执业人员所学并非会计专业,没有接受相关业务知识的系统性培训不具备专业能力,只是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对内控管理更没有全面的了解,导致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另外,在行政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会计部门不能直接参与到单位的实际业务活动中,对单位的决策执行情况和业务流程缺乏监控, 无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内控履行情况予以关注,降低了内控执行的有效性。
(二)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控不够重视,只是把内控文件下发至各部门,却忽视其后续执行情况,这导致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员工内控制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学习内部控制的积极性以及对会计内部进行控制的能力,导致整个单位的内控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内部控制无法产生直接的效益,甚至还需要财力、人力,增加单位成本,导致从领导到员工对执行内控的动力不是很足,加之大部分职工对内控认识有偏差,认为内控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给内控的执行带来阻碍。
(三)内控机构设置不合理
机构设置不合理是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设置机构时只重视归口管理和领导层级设置,即信息的上下沟通畅通,却忽视部门之间的协作、依存关系,信息的横向交流不畅,例如一项涉及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事务,业务部门已经按自己的决策执行完毕,而财务部门却毫不知情,等到财务核算环节才发现有不符合财务制度要求的地方,这时再去调整就费时费力了。所以,这种横向交流不畅就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不充分,不利于单位及时发现风险、防控风险。
(四)预算管理不到位
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预算是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单位所有业务最终都要通过预算管理衔接起来,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控制。而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绝大部分是由政府下拨的,并不像企业单位那样全部资金都是由经营者创造的,这就可能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里所有的岗位都是按照编制设置的,专业的财会人员未必是专业的CFO,并不能保证对每项资金使用都能给予合理化建议,这同样也会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预算效果低下。
(五)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系統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日渐显著,但是这一点在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依然没有引起重视,如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没有采用电子档案,留作存档的通常是客户提供的纸质材料,这不但使得档案保管量增大,而且易于被替换,存在控制风险;再如,办公用品采购通常需要首先由使用部门提交申请,转至部门主管、主管领导、采购部门主管审核方能到达采购人员,如果所有环节都需要在纸质审批单上签字落实,则申请部门经办人需要面见所有涉及人员方可办结,如果使用OA网上办公系统,审批人可以通过关注OA信息提醒明确自己需要审批的事项,申请部门则只需要时刻关注申请审批进度即可,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外,传统的工作方法使得财务管理、预算、业务执行过程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时常出现低级差错,不能保证财务信息准确性与内控的有效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所期望的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是内部控制中重要的环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意识较差,为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想要提高风险评估工作质量,首先应提高风险控制意识。领导者必须从思想上对“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审慎的态度,能够根据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的变化,对内部各业务层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总体把控,积极识别来自外部的风险。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组长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各业务科室科长担任组员,对单位内部各环节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并评估那些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
(二)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所设置的履行独立检查职能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与评价,强化内部审计对单位意义重大。首先,单位应科学设置内审相关机构,合理明确内审机构隶属关系,使其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独立,执行审计工作时不受内部任何部门所左右。其次,应选择专业技能过硬,思想认识较高,能够忠实地维护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权威、坚决抵制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人员担任内部审计人员,树立审计机构的权威。有了独立、权威的审计部门做强有力的支撑,内部审计就可以有效地对各项经济业务展开对应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内控体系统的漏洞,通报上级领导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升内部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 (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
首先,应提高单位领导内控制度意识,靠其权威通过发布各种指令来推动内控制度的实施,让各个部门、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内控实施过程中各自的职责,真正参与到控制活动中来,改变内控是财务的事儿这种观念。从上而下建立起良好、透明、正能量的内部控制氛围,让所有的内控制度不再仅仅停留于纸面,切实走进每一项实际工作流程中。其次,利用多维度的培训手段来向职工传递内控制度的相关知识。在日常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员工通常都是知道“内控”这个概念,可其具体内容是什么通常一无所知,通过全面的培训可以提升员工对内控制度的了解程度,让员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工作。
(四)加强预算控制
加强预算的编审、内部批复、执行、决算和评价五个环节的管理,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的控制。首先,在编审环节,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财务部门来制定年度预算指导总方针,向各个部门下达预算指标,各个部门根据总体预算的分解方案去制定各自部门的预算计划。重视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之对编制预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基础数据的收集精准而有效,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质量。其次,倡導“零基预算”,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受往年支出情况或预算的影响。在内部批复环节,财务部门严格审核部门预算,对于费用支出项目是否合理进行复核,将不合理的支出项目直接删减。最后,在预算执行环节,建立完善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合理分配权责,设置授权审批AB岗,提高审批效率。所有支出项目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轻易做出改动,维护预算的权威性。评价环节,能够把单位所有经济活动执行结果都纳入绩效评价,用预算目标来引导各部门的工作行为。
(五)提高信息系统运用水平
建设与单位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相适信息系统。将所有业务活动的流程纳入到信息系统之中,起到以电子系统控制业务执行,减少人为操作违规风险的作用。充分利用OA网上办公系统,既可简化事项审批流程,又可做到事事留痕。
总之,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事业单位要从权力制衡、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去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运用好评价与监督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和不断完善,保证各项日常活动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弓颖.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建议[J].经济师,2019(01).
[2]赵纯.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财会学习,2016(10).
[3]包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4).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9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