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和创造生产力的重要动力。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产生者、供给者,拥有丰富的创新人才和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高。本文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并结合工程中心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家工程中心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1(c)-0244-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与经济,形成和创造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但据有关报道,我国的成果转化率还不足30%,与发达国家的60%~70%相比差距较大[1]。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产生者、供给者,拥有丰富的创新人才和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肩负着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对外进行科技成果推广与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
  1  现状研究
  1.1 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现状分析
  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成果转化的重视起步较晚,近年来,各地高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转化效率整体并不理想。据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科教资源禀赋优势非常突出,汪小星等作者运用DEA模型计算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指出在宁高校发明专利授权率的均值为41.22%,最大值为53.80%,說明在宁高校发明专利有超过一半的数据并未得到有效授权;专利成果转让率的均值仅为3.60%,最大值为4.88%,说明在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效并不理想[2]。
  1.2 我国高校成果转化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有偿直接转让模式。高校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相关企业的模式,这种转化模式比较简单直接,属于一次性转让。
  (2)自行消化转化模式。高校、高校教师创办企业,自行出资运行,创新技术成果经试验后在本企业转化应用。
  (3)许可使用转化模式。高校的技术成果不直接将所有权转出,只是限定时间许可他人有偿使用。
  (4)评估作价投资转化模式。高校的技术成果经专业机构评估作价后折算成股份或出资比例投入到企业中,学校可按比例分享企业受益。
  (5)订单研发定向转化模式。高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根据自身技术升级需求向高校提出研发需求,学校积极配合进行技术攻关或将已有成果提供给企业进行选择。
  2  原因分析
  通过网络与实地调研结合、专家访谈、文献查阅、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经归纳分析,当前高校成果转化率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情况。
  (1)高校科研与企业、市场需求信息由偏差。技术拥有方和需求方因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而缺乏务实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信息偏差,从而影响科研方向及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完善。高校“重科研、轻开发”、“唯论文论、唯专利论、唯职称论”等评价考核机制容易催生“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缺乏原创研究抑制创新性技术的出现。成果专利的所有权问题、利益分配机制及激励措施也是影响高校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3)缺乏资金、服务和政策保障。当前政府推动成果转化主要工作集中在开发及初步孵化提供资源集聚型信息化平台建设上;企业与高校没有有效的互动机制,导致成果从研发到转化整个周期中的资金、服务和政策保障缺失,从而影响转化效率。
  3  对策措施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等多元主体,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多元融资等措施推动成果转移转化,进而实现平台长效良性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为提高学校成果转化效率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
  (1)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政府、企业和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主体,通过多元合作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实现高校科研与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的对接、科学技术与生产、经济的紧密结合,可有效缓解成果转化“信息缺口”与“资金缺口”[3]。
  (2)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成果闲置的状态下,如何创造条件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走进企业、步入市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环境”。例如,鼓励留职创业,设立资助基金,鼓励全校多层级推广,发挥中介机构特长等等。
  (3)做好成果转化条件保障。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机构从事学校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做好职能保障;学校探索争取学科建设经费、与地方政府中共建、与行业企业单位“订单”式合作等方式的多渠道融资机制,实现科技推广运行经费固定来源常态化,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经费保障;高校可通过校外引进、校内培养等方式做好人力保障。
  (4)健全考评激励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的优化是实现成果转化率提升的最短平快的手段,是刚需但并不是最长效的措施。例如,改革考评制度、激发成果转化活力等等。虽然相关的激励政策无法从根本上填补高校科研成果到可市场化之间的空白,但最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5)发挥大数据智能服务作用。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建立一套集政策、技术、成果、资金、需求、咨询、服务等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科技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的精准匹配和共享,实现一站式集成化智能服务,可大大提高工作效力。
  4  结语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多年来,国内高校在长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该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作用,考虑政策、制度、机制、资金、考评、激励、智能化等多维度措施综合发力[5],探索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祝清兰.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分析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3-66.
  [2] 汪小星,王峰.“十二五”期间在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383.
  [3] 王晓辉.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兼谈美国的相关举措及启示[J].嘉兴学院学报, 2018(2):113-117.
  [4] 李建中.科学与技术的离散和自洽: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8,405(11):267-273.
  [5] 程雄,吕建秋.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国内经验与借鉴——基于八省十所高校的调研[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7):126-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8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