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针对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展开浅要探索与讨论。首先,对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策略。提出的教学策略为:以微信为载体于课前提前发布微教学视频;以微信为载体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以微信为载体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关键词:微信 高校网球教学 微教学视频 交流讨论 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c)-0084-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已产生愈来愈深远的影响,可谓无“微”不至。如今,我们已全面步入微时代。微时代不仅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同样带来影响。正因如此,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均积极致力于探索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更好实施教育教学,其中关于如何基于微信实施教育教学的研究亦不在少数。但遗憾的是,研究发现当前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研究却较为鲜见。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着重针对如何以微信为载体开展高校网球教学展开探讨,希望相关研究成果能给予更多一线教师以更多有益启示,促进其建立新型教学理念,促进其专业教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1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可行性分析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网民数量已高达8.29亿人之多[1]。其中,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微信已是一个不争事实,而以微信为载体开展高校网球教学显然已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接下来便对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1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也极快。传统枯燥乏味的网球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近年来很多高校网球教师一直在寻求突破,希望寻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球学习兴趣。基于微信的高校网球教学是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2],可以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它基于大学生普遍喜爱的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因此更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亲近感,更容易形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1.2 微信自身的强大功能可以支撑高校网球教学
众所周知,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即使通讯软件。如今,经过不断完善,微信的功能已极为强大。诸如,可通过朋友圈发布动态(包括文字、图片和小视频);可通过建立微信群实现群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新闻信息等。微信的上述功能非常实用,这也是大学生喜爱实用微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高校网球教师而言,完全可利用微信的诸多功能,以微信为载体有的放矢开展网球教学。
2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策略探析
作为一名高校网球教师,近年来始终致力于研究如何基于微信有效实施网球教学。时至今日,感悟愈来愈多。接下来,便对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策略进行简要介绍。
2.1 以微信为载体于课前提前发布微教学视频
基于微信的高校网球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微信为载体于课前提前发布相关微教学视频。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其对相关网球技术动作的深化理解。
例如,执教网球“上步正手击球”时,教师亲自设计制作微教学视频,微教学视频内容主要为:上步正手击球动作的成套及分解示范教学。微教学视频设计制作完毕后,通过业已建立的班级微信群发布出去,要求学生于课前提前观看视频。由于该微教学视频的时长并不长,因此学生可在短时间内反复观看。于此同时,为帮助学生巩固微教学视频观看成效,教师还要求学生尽可能根据教学视频所授内容进行一定次数的尝试性练习。
网球教师提前通过微信发布微教学视频是一种有效做法。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发布微教学视频至少应提前一天以上(如此便于学生观看并内化吸收),微教学视频内容应尽可能浓缩,时长应控制在学生有意注意范围之内[3]。除网球教师亲自设计制作微教学视频外,还可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优秀教学视频。
2.2 以微信为载体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高校网球教学过程中,仅一味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或技术传授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此教学方式也早已落后于时代,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符。对于此点,很多高校网球教师早已意识到,认为在高校网球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展开广泛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内化吸收[4]。而以微信为载体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无疑是一种有效可行方式。
研究表明,以微信为载体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不仅可扩展课堂教学时间,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网球学习积极性。所以,建议高校网球教师可建立一个微信群,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积极交流网球学习方面的知识等。例如,网球“上步正手击球”时,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后,为深化学生对该技术动作的理解,教师于课后要求学生对“上步正手击球”动作的注意事项进行讨论。讨论中有学生说道:“上步正手击球的步伐需到位,双脚站稳,重心要低,眼睛看向来球方向。”还有学生说道:“要注意上步动作和挥拍动作的衔接,保证动作自然流畅。”……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均积极表述着自己的看法。由此不难看出,他们对“上步正手击球”动作已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在引导学生对网球知识和相关技术动作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可以在课前进行,亦可在课后进行,具体如何组织实施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3 以微信為载体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众所周知,网球运动包含技术动作较多,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教学。学生除在课堂中学习网球知识及相关技术动作外,还需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反复不断练习。在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未在课后进行积极有效练习,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主要缘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高校网球教师必须加强课后练习指导,指导学生更多学习相关知识和练习相关技术动作。
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高校网球教师同样可以微信为载体。例如,网球教师可通过建立的微信群要求学生将自身的日常课后练习情况与大家一起分享。对于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技术动作,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从而给予更多学生以有益启示。于此同时,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如若遇到学习难题,亦可在微信群中向教师提问,而教师也应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正确解答。除此之外,网球教师亦可定期或不定期在微信群中推送一些网球练习方面的小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除在日常课后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外,网球教师更应在寒暑假期间以微信为载体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众所周知,网球学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练习过程中尽量不要中断。以微信为载体在寒暑假期间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球练习指导,更利于提升网球教学的有效性。
3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的几点问题
具体教学实践表明,上述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策略应用是可行且有效的。为进一步提升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成效,具体践行过程中还应切实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3.1 适时应用,科学把控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模式应用固然有效,但这并不代表该模式即是万能的,其他教学模式是无效的。为提升高校网球教学质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运用多元教学手段。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适时应用可有效激发学生网球学习兴趣,促进网球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如若长期单一、反复应用该模式实施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调动其网球学习参与积极性。所以,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模式仅适时应用即可,切不可滥用。具体何时应用还需高校网球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情况科学把控。
3.2 依据规划,长期坚持
部分高校网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偶尔以微信为载体实施教学,甚至还有高校网球教师仅“昙花一现”式的以微信为载体实施教学。在笔者看来,上述做法均是低效的,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只有长期坚持践行方能取得预期成效。这里所说的长期坚持并不是每天如此,还应建立在适时应用基础之上。当高校网球教师长期坚持以微信为载体实施网球教学,日积月累必然会让网球教学呈现出更高成效,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网球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高校网球教师在以微信为载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数,构建以微信为载体的长期教学规划,并依据该规划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3.3 不断反思,积累经验
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是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但目前却极少有高校网球教师应用该模式实施教学。因此,建议高校网球教师在以微信为载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在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改进。应不断总结有益经验,将有益教学经验继续应用于接下来的网球教学当中。通过不断反思不足、总结有益经验,高校网球教师以微信为载体的网球教学成效必然可不断得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反思和总结,最好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以便随时翻阅,从而帮助高校网球教师积累更多有益经验。
4 结语
总而言之,以微信为载体的高校网球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微信自身的强大功能可以支撑高校网球教学。因此,我们高校网球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以微信为载体开展网球教学,让微信成为高校网球教学的重要利器,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推动高校网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网球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玲玉,刘睿.“微时代”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7):23-24.
[2] 王国胜.高校网球教学改革和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7(1):145.
[3] 王吉全.高职院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研究[J].灌篮,2019(11):98.
[4] 王俊瑞.网球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优化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82,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2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