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有十几年了,今年是第三次担任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在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有一定的体会,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借此机会,我就来谈一下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三年级的应用题更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拐点,它从简单、一般的一步应用题到特殊、典型的两、三步应用题。在这一学习阶段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而作为教师也有必要帮助我们的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中找出其中的规律、把握其中的特点,从而提高解决应用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
一、从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入手
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1、认真读题,也就是把握题意,准确的理解题目中要考察的内容;2、理解题意,就是要理清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要将题目中含有运算方法的关键字或词圈一圈。如“一共”“还剩”“平均分”等,除此之外也应该要特别注意单位的统一,当单位不统一时应当先把单位转换成同一单位。3、分析题意,就是要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这也是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所在,这一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一般来说,三年级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而所谓综合法,就是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已知的运算知识或者运算法则,分步骤的分析问题,最后求得答案。较为常见的引导式用语有“已知……、……,可推得……?”例如,“三(1)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同学们站成4行,平均每行站多少人?”用综合法来解答上述问题,可以这么说“已知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可以求他们的总人数;已知他们站成4行,又可以得出平均每行站几人。”而与综合法相反,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分析出要得到答案需要什么样的已知条件。若所需的已知条件,题目中全部具备,则可以直接解答,否则还应先求出所需条件。这种分析法常见的引导语有:“若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呢?”“题目中给出了什么已知条件?”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本书共180页,笑笑已经看了80页,剩下的要在5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若是用分析法解答上述问题,那么就会这样提问:“如果要求得平均每天看多少页,那么必须知道剩下的页数?”“剩下多少页不知道,求剩下的页数该怎么列式?”通过以上分析后得出:要想知道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就必须先知道剩下多少页,而要求得剩下多少页,就必须知道已经看了的页数,已经看了的页数题目中已经给出,便可开始解答。4、解题。根据上述分析列出算式,最后算出答案,若有单位一定要注意写明单位。5、思题。即分析题目的解答思路以及考察的知识点,若该题做错,那么一定要分析错误的原因所在。
二、从实际生活中入手
现在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越来越与实际生活贴近,大部分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一模一样的事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就经常会考察购物问题,当学生没有单独购物过,就会对“总价=单价×数量”这一数量关系式很难理解。在学习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时,如果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就不能够准确理解“应付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的含义。在解答乘车的应用题中,如果学生没有乘坐过公共汽车,就会对这一问题难以下手。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引导学生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身边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让他们明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
三、从创设问题的情境入手
应用题作为三年级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与其他题型相比,其解题步骤更繁琐,因此,许多同学对解决应用题兴趣不大。但是,如果能够巧妙的还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更具生活化,那么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对于应用题的解答就不会被学生当作是一种负担了,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喜欢上应用题。
1.情境应当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例如,一道应用题本来是这样问“24元可以买多少根标价为3元的雪糕?”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同学们上课可认真了,老师准备下课之后带你们一起到商店买雪糕奖励给你们吃,我一共有24元,能给你们买多少根3元的雪糕啊?”这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爱吃的心理,使得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积极性更高。
2.可以适当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描述那些难以通过语言描述的应用题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长方形周长》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淘气用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教师能够用一根绳子来演示教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根绳子可以围成一个怎样的正方形以及正方形慢慢形成的过程。由此让学生明白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周长(绳子的长度)÷4”,这种教学模式就更加直观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总之,从整个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来看,三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一个拐点,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是否掌握,都会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做好这次“拐弯”,才能让孩子在今后应用题的学习中畅通无阻。
以上便是我在三年级应用题教學中的一点体会,同时,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我仍将不断的钻研教材,探索教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