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教协同 学科竞赛 电子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深度科教协同和竞赛激励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优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提出“平台共赢,科研共享”的人才优先培养理念,制定“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课题负责制”的深度科教协同模式,理顺“创新育人、创新大赛、创新实践”一体化创新教育方式。在电子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地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创新育人效果。
  关键词:深度协同  竞赛激励  优先培养  三创一体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2(a)-0238-02
  为了更好地契合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各大高校无疑担负着创新智力支持和发动引擎的新角色。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适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契合了智慧社会发展,创新模式和新型经济日益凸显。
  深度科教协同和竞赛激励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优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紧随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借助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优势,对电子信息工程、导航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深度科教协同、竞赛激励模式实践,并就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
  1  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临着以下关键问题需要去解决。
  (1)本位教育,理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理清重点实验室科研与教学两者的关系,秉承“大学教育,回归本科”大学本位理念。
  (2)创新教育,需要深度科教协同。结合各类科研课题和创新培养计划,如何深度科教协同,将创新培养贯彻落到实处。
  (3)以赛促创,需要持续创新育人。采取何种创新教育改革方式,可以持续培养创新人才,能够打造第二课堂育人平台。
  2  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探索
  (1)优势学科,本科教育。提出了“平台共赢,科研共享”的人才優先培养理念。发挥重点科研平台和学科优势,树立服务本科生意识,将研究课题与创新培养进行结合,打开广大本科生致力创新的渠道。
  (2)科教协同,本硕对接。制定了“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课题负责制”的深度科教协同模式。注重本硕对接和本科提前培养,建立课题负责制,将各类创新实践落到实处,打通本科生深入专业的途径。
  (3)竞赛激励,创新特色。理顺了“创新育人、创新大赛、创新实践”一体化创新教育方式。依托重点学科,创新电子信息特色,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新格局,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  电子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1)强化本科教育,走进重点实验室。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学科优势,树立大学教育本位理念,引领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接触研究课题,熏陶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参观实验室文化长廊和科研展示展览中心,既是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也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平台。走进重点实验室这种切实有效的具体举措,不仅让本科生提前清楚专业,夯实既定奋斗目标,还能慢慢形成“强化本科教学理念、服务本科教育意识”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
  (2)落实创新实践,深度科教协同方式。
  将研究课题和本科教育进行了深度科教协同。制定了“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课题负责制”,以技术模块分组,吸引有潜力并致力于钻研的广大本科生队伍。结合各类创新培养计划,进行一些适当的科研课题的预研预判,渗透一些未来科研思路和创新想法,为后续科教协同项目开展酝酿空间和方向。重点提高学生专业眼界,培养创新意识,认清科研方向,理清职业目标。
  针对学生参差不齐,本硕差异,制定全程阶梯递进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与科研课题的结合,逐步引导、培养本科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最终参与课题模块任务研究,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专业能力。
  (3)围绕学科方向,三创一体化育人培养。
  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平台,实现与创新实践、创新育人一体化育人培养过程。探索解决本科生融入重点实验室、本硕人才梯队建设、教育机制衔接等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的问题。通过创新大赛与创新教育、创新学分相互融合促进,注重创新精神和专业素质培养,塑造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并着眼于未来问题,整个培养育人过程都极具针对性和挑战性,更加注重与复杂性工程问题和社会性人文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围绕优势学科方向,进行三创一体化教育方式,持续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打造重点实验室第二课堂育人平台。
  积极围绕“互联网+”、“挑战杯”、“北斗杯”和物联网设计等全国综合性创新创业竞赛,适应创新型经济模式快速发展,重点放在“解决智慧社会最后一节点”、“解决地图导航最后一公里”和“解决高精度定位最后一毫米”的关键技术问题。面向未来发展,将电子信息特色创新应用作为切入点,并以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和高精度定位作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特色显明的创新育人培养计划。
  4  创新育人效果明显
  (1)依托优势学科,引导并吸引了广大本科生走进重点实验室。   秉承大学教育重在本科,发展一流大学必须发展一流本科的理念,积极拓宽本科生融入专业的渠道和途径。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熏陶学科专业思维,作为工科院校专业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实践表明,创新工程性思維和批判性意识,更多源于学科专业方向先前的文化熏陶。
  (2)围绕科研平台,构建了普适有效的深度对接科教协同模式。
  基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学校科研平台,构建了切实有效可行的深度对接科教协同方式。并且此种对接办法和培养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便于重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操作。一方面吸引广大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另一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挖掘部分有潜力的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借助学科竞赛,实现了创新育人、创新大赛、创新实践一体化。
  构建了以创新大赛为平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积极打造了电子信息特色显明的创新育人实践平台。结合学校创新学分体系和学分认定制度,进行了创新育人、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实践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推进。
  5  结语
  针对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急迫性问题,通过深度科教协同和竞赛激励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特色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创建了新体系、新平台和新举措。始终秉承理念先行、育人为本,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全覆盖。对相关专业实施了全面综合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守华,孙希延,纪元法.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18-219.
  [2] 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3] 王守华,纪元法,孙希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因素分析与模式探索[J].科技文汇,2015(4):189-190.
  [4] 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04-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4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