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是一个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KSA)以便成功从事一些工作的学习过程。通常,成功的人才培养活动分为五大步骤,分别是进行工作分析,开展需求评估,确立培训目标,实施培训计划,评估培训结果等。本文探索实践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标准,以“工厂化办学、双元制教学”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项目化专业课程改革,并且分别与华晨宝马、德科斯米尔以及欧福科技等德资企业共同制定了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  双元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2(a)-0181-02
  1  产教融合模式的基本定义
  从狭义视角来讲,产教融合模式特指通过构建生产与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更为灵活地学习各种知识,积累经验,不断强化实践技能。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所常用的产教融合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产教研发模式。这种模式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改善教学体系以及促进教学实践创新为宗旨。在具体教学中,产教融合点是促进技术开发、科研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须辅助合作企业不断加快高端技术研发速度,努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2)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而成,学校会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同时,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由合作企业内部培训讲师定期来本校为学生讲解职场知识,传授生产实践技能与工作经验。其次,合作企业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平台,协助学校搭建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职场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3)产教融合共建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在运行该模式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需要将审核报告提交给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通过审核之后,校企共建产业技术研究所与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人才、技术、资金、知识与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
  2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7年11月28日沈阳中德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德资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德学院先后与华晨宝马、德科斯米尔以及欧福科技等德资企业共同制定了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化课程的改革[1-2]。
  3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3.1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重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可行的人才培训计划,做好需求评估工作,针对不同专业领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职业和不同技术人才实施差异化培训活动。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针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如更有效的生产方法、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改善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这意味着校企双方应致力于把资源运用到那些实现组织目标的培训活动当中。需求评估(needs assessment)是组织为实现目标要求对特定培训活动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总体上可以采取五种方法收集需求评估信息,分别是访谈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核心小组法和公文测验法。确立培训需求以后就需要准确定位满足这些需求的目标。从辩证视角来讲,有效的培训目标大多是在显示出培训完成后,对学校、企业组织、不同部门和受训学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应该以书面形式描述[3-4]。目前,基于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训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指导性目标。该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在培训计划中要学习的原理、事实和概念是什么?②制定接受培训的学生名单。③他们何时接受培训?(2)教学、组织和部门目标。该目标是指培训对专业教学工作、组织和部门的运行,如缺勤、离职、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将产生什么影响。(3)个人绩效和成长目标。该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培训对受训学生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指培训对受训学生的个人成长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缺少这些清晰界定的目标时,就不可能有效评估一项培训计划,更为进一步说,选择适当的材料、内容或者指导方法也就失去了基础。由此可见,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尤为重要。
  3.2 综合运用高效培训方法
  完善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维持校企双方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必须综合运用多种高效培训方法,目前,经常使用的四种培训方法包括在职培训、工作轮换、课堂培训、远程培训等。其中,在职培训通常是由企业内部培训师提供,他们会让受训学生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工作轮换是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也称为交叉式培训,在工作轮换中,学生在一个工作单位或者部门学习几种不同的工作,并且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将每项工作都要做一遍,工作轮换的最大优点是使部门内的工作灵活性更高。课堂培训是脱岗进行的,是信息时代最为常见的培训方法,课堂指导更频繁地用于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远程培训特指远程虚拟课堂培训,所谓的虚拟课堂是一个在线讲授和学习的环境,它把聊天室、台式电脑视频会议、网站和电子邮件分发整合为一个典型的以授课为基础的系统。这种培训方法更为灵活、有效,互动性极高[5]。
  3.3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目前,中德学院和华晨宝马、德科斯米尔、欧福科技等德国企业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合作活动中,校企双方会专门安排本校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有效对接,同时在每月贯行例会制度,致力于共同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和培训方案执行工作,定期交换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旨在促进校企双方教学团队的紧密融合,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中德学院非常重视推进工匠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精细化实施,努力拓展在沈德资企业的合作范围。一年来先后走访了采矣孚、阿诺德、莱尼线束、施耐德博士、瓦克华磁性材料、宝驰工业等10多家德资企业,在了解企业产品和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双元人才培养的合作机会。
  4  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缓解国内工匠人才短缺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注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满足企业组织的实际岗位需求,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8):42-44.
  [2] 詹祥元,高志欣,张巧慧.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看高职教学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2-75.
  [3] 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6-48.
  [4] 韩长日,杨秀英,谢林.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14-118.
  [5] 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4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