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肺炎50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sICAM-1及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肺炎老年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白虎加人参汤,两组均治疗7 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血清sICAM-1、TNF-α、WBC及IL-6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白虎加人参汤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降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重症肺炎;白虎加人参汤;哌拉西林舒巴坦;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5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3-0113-03
重症肺炎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及病死率较高等特征,常好发于老年住院患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工作中,重症肺炎的西医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然而其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临床效果不显著[1]。近年以来中医药凭借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重症肺炎的治疗中。白虎加人参汤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效,然而其用于重症肺炎治疗的相关报道较少[2]。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症肺炎老年患者采用白虎加人参汤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s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现报高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重症肺炎老年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n=50)和观察组(n=50)。纳入标准: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5~78岁,平均(62.13±4.10)岁;基础疾病:颅脑疾病13例,胃肠疾病13例,肺部疾病22例;病程:2~10年,平均(6.12±2.11)年。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6~79岁,平均(63.09±4.21)岁;基础疾病:颅脑疾病12例,胃肠疾病14例,肺部疾病24例;病程:2~9年,平均(6.09±2.0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 [3]老年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意识障碍;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经X线胸片显示病灶累计双肺的40%以上;氧分压小于 60mmHg,氧合指数小于300;尿量小于 20mL/小时;重症肺炎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项或者以上者。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者;依从性好,本研究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器质性及肿瘤者;血液及凝血异常;精神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吸氧、营养支持、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维持稳定,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将 2.5g哌拉西林舒巴坦(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093)与 100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按照30~ 60min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白虎人参汤:方剂组成:石膏、生晒参及粳米各30 g,知母、甘草各15 g,水煎服用,1剂/d。两组均持续治疗7 d。
1.5 观察指标 ① 观察并记录两组体温恢复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② 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 3mL,分离血清检测患者sICAM-1、TNF-α、白细胞(WBC)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③ 统计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1.6 疗效判定 疗效标准 [4]:体温及血象恢复正常,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X线检查显示肺部病变吸收为治愈;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检查显示肺部病变吸收较少为好转;体温、血象未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肺部病变无变化为无效。临床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血清sICAM-1、TNF-α、WBC及IL-6显著降低(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 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重症肺炎的治疗,主要依据患者痰液病原菌的检测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以复方制剂哌拉西林舒巴坦较常见(哌拉西林钠和舒巴坦钠按4∶[KG-*3/5]1)。哌拉西林通过与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具有广谱、低毒的特点,但易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而产生耐药性。舒巴坦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Ⅱ-Ⅴ型的β-内酰胺酶,是一种竞争性的、不可逆抑制剂。两者联合使用增强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扩大了抗菌谱,然而其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5]。中医学将肺炎归为“喘证”“咳嗽”的范畴,认为其是由外感邪毒所致,邪毒上升至脏腑,从而引发气机升降失调,因此以祛邪扶正、解毒化瘀的治疗原则为主[6]。白虎加人参汤方剂中,石膏性寒,泻胃火、透肌热,知母苦寒,清胃肺热,滋阴润胃,两者相配,清热作用更强;人参补元气、益脾肺;甘草配粳米养胃护津;诸药物合用可生津止渴、清热除烦[7-9]。现代药理机制研究[10-12]表明,石膏可以抑制中枢产热系统降低体温,主要与提高游离钙离子浓度,及增强巨噬细胞对致热源吞噬相关;同时石膏抑制神经及骨骼肌兴奋性,发挥抗病毒及抗炎的作用;人参中的有效成分总皂苷具有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血管的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液体的滲出;知母中的皂苷可以抑制糖原在肝脏的分解,造成能量合成受限,发挥解热的作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表明白虎加人参汤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可以提高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时间,有利于其后期康复。 在肺炎患者中,sICAM-1造成白细胞与血管内皮之间黏附功能下降,诱发大量的白细胞在胰腺及其以外器官的大量聚集,对支气管及肺部造成损害;TNF-α水平的高低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当其分泌水平增高时,会诱发炎症及其一系列反应;WBC可以吞噬异物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IL-6是重要的防御因子,生物活性较广泛,病情越严重其水平越高[1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ICAM-1、TNF-α、WBC及IL-6水平降低,提示与单纯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相比,人参白虎汤联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综上,重症肺炎老年患者使用白虎加人参汤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慧. 关于“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商榷[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7, 40(8): 639.
[2]黄婧文, 李冬玲. 自擬宣壅清肺汤辅助西医治疗重症肺炎(痰热壅肺证)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 26(1):155-15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41(4):255-280.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4): 241-242.
[5]王磊, 丁梅, 李硕.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6, 22(2): 145-147.
[6]卢滨, 吴红科, 姚菲菲, 等. 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无创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5(1): 68-71.
[7]袁利学, 范银燕. 重症肺炎患者的炎症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23): 2892-2894.
[8]张磊, 韩丽. 连花清瘟颗粒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肺炎的临床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 33(8): 109-112.
[9]翁书彪.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刊, 2017, 19(9): 235-236.
[10]王月, 翟华强, 鲁利娜,等. 人参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综述[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2): 470-473.
[11]冯菲. 知母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9(12): 133.
[12]杨素德. 中药药对知母—石膏配伍的化学成分变化及药效学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3]胡晶, 朱敏, 苏华平, 等. 肺炎患儿血清G-CSF、sTREM-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 15(6): 817-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7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