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ISM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物流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结构要素合理流动的过程。在对国际化校企合作进行系统结构分析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直接利用原有邻接矩阵求解骨架矩阵的代数方法,并通过构建物流专业国际化校企合作结构模型解释其主要功能和系统结构。
  【关键词】物流 国际化 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我国国际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雏形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探索于中国加入WTO过程中。同时,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也在此时诞生,之后与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肩同行,共同加速于“一带一路”建设时期。在物流业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大战略环境下下,国际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早就开始,但因物流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目前国际化校企合作模式还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系统思维分析校企合作
  根据深入调研及结合课程实际,我们以课程设置、过程衔接和培养目标作为国际化校企合作系统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本文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校企合作系统分为企业、学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公共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思政课程、沟通交流、逻辑思维、学习态度、实践经验、抗压能力、特长爱好、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这17个关系要素,且这些要素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根据ISM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将这些因素设为Di(i=1,2,…,17),并建立系统要素关系表,再构建邻接及可达矩阵,最后根据数学的代数运算性质和matlab矩阵编程计算出可达矩阵M,并用层次划分得出可达集、先行集、共同集。本文在传统求解骨架矩阵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直接利用原有邻接矩阵求解骨架矩阵的代数方法,具体如下:
  图1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结构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17个影响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的主要要素可以分为7级四类。第二类和第三类是系统相互间的关键核心要素,它对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造成直接影响。并且,系统各部分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以顺序为导向的,即根据学生从入学开始接受培养到學生毕业的时间顺序构建系统结构图的。这个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思维态度,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创新能力、思维态度,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经验,思政课程培养学生抗压能力,这些系统因素具体由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来体现。
  三、结论
  从工学交替到学徒制改革再到产教融合,都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杰出探索,是学校与企业、课程与岗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预示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不断融合与进步。本文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来理清校企合作中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明确培养目标并找出问题所在,通过对校企合作整体系统的内部基本功能研究,确定了系统的关键因素。作者认为,物流行业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双方有机培养才能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它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共同参与的系统结构要素有机流动的过程,在国际化校企合作系统中,承担着学生入学学习、接受培养、掌握知识等功能,并且这些培养最终要符合国际化物流人才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存瑞.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国际化[J].外国教育动态,1991,(05) :54.
  [2]冯彦乔,唐涌,李康.四川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7,(16) :181.
  [3]张冲.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3) :246.
  本文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国际化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16-880-05)校级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