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4.5~6岁儿童舞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校外4.5~6岁年龄段舞蹈兴趣小组活动的儿童,围绕挖掘和提升儿童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四方面能力,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切入点,通过体验与欣赏、理解与发展、创造与分享、表达与反思四个固定教学环节,以舞蹈艺术创作元素为主线,广纳生活中的丰富素材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构建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创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在一种愉快的情感氛围中完成学习,达到综合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校外 儿童舞蹈 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艺术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艺术之名,行教育之实”已经成为教育行业及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核心。现在艺术教育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因为艺术是人的表达,同时艺术让人成长和完善。在儿童学龄前的启蒙教育阶段,本研究团队认为关注人发展的艺术教育更具生命力和适用性,它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儿童舞蹈教育,已经悄然从重点关注舞蹈表演转变为更加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随着中国儿童中心健康人格理念工作的逐步推进和深化,近年来我们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些立足于校外特点的舞蹈项目兴趣培养活动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反复实践,为进一步推动校外儿童舞蹈项目的转型提供了支持。
笔者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潜心教学方法的研究。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忽视了应在破中有立,忽视了应当构建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了很多研究存在教学方法散点多,不成体系、不成规模,也没有被固定下来,非常不利于后续的传播与应用。我们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空间,在开放的基础上,不断的进化、完善。这也是我们构建的教学模式未来理想的样子。
二、研究内容与成果
1.理念
(1)基于终身发展的人格塑造
以儿童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为促进健康人格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结合4.5~6岁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是笔者一直在做的事情。4.5~6岁儿童在这一年龄段对艺术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表达的方式。例如,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
(2)基于校外教育的特点
区别于校内,校外教育育人的优势来自于其实践性强,重视兴趣、提倡个性。现代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鼓励儿童自主探索才能最大的保留和保护好儿童的兴趣并在其中发展个性进而实现创造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创造性作为新时期和未来的代名词,是未来教育重要的指标和不容忽视的一环。
(3)立足于舞蹈项目自身特点
舞蹈项目自身具有许多优质属性。美国舞蹈教育家玛格丽特著作《Dance:a creative art experience》提到,舞蹈不仅是身体的行为,其所带来的知觉经验可以促进人格获得发展。同时有益于个体在身体、智力与想象力的成长。并能提升自我情感表达和与美感经验的欣赏能力,且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带给学习者快乐的经验,是适合所有人学习的活动。对于儿童,舞蹈可以帮助儿童增进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
(4)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笔者希望通过更多的尝试,为推动新理念切实落到实处,為教学的有效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方面达成实质进行有益的尝试。
2.内涵
本次研究的教学模式是参考我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重要指标,结合舞蹈艺术自身特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观察、学习、思考,进行教师引导创作并且运用肢体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展示出来。这是一种重视儿童情感表达、自我观察体验与身心潜能开发的舞蹈学习的方法。
可以将健康人格理念中所蕴含的育人理念深入融汇到儿童舞蹈教育之中,并在其中提升儿童的互动性、主动性、团队性和探究性,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内容设置与实施
每一种教学理念都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本次研究参考了北京舞蹈学院现有素质舞蹈、高参小项目等研究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结合校外教育的自身特点,基于解决兴趣小组活动转型升级中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设计了下列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2)教学案例
以主题单元课《会跳舞的树叶》为例: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到树叶的美,进而关注到自然之美;能够运用肢体初步模仿树叶的形态并进行创造;尝试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思考、讨论和表演。
课程设置:一次课90分钟,一学期15次课。每5次课为一个主题单元,15次课共有3个主题单元课,最后形成3个自主创编的小舞蹈。
教学重点:学员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否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引导学员自我突破,提炼出具有自身特点和舞蹈审美的动作。
三、效果和价值
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家长观摩课,并在课下同家长进行交流,访谈,约60名家长参与其中。家长对此教育理念及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如下:
90%以上的家长认为,此种创新型教学非常有意义,与家长们所了解到的现代教育理念一致。而且对于此年龄段的儿童,家长也认为需要让学龄前儿童,更多在情感表达,舞蹈审美,创作想象等方面来学习舞蹈,更加注重引导和积累儿童的美感经验,并在后续成长中逐渐加深此种能力。
从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家长认为,从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孩子会更加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注意细节,更愿意去探究生活中其他事物美好的一面,在课后喜欢和父母交流课上所见所闻,对教学充满好奇,产生兴趣。其中,特别是对自身条件不具备自信的儿童,例如身材偏胖、一直站在后排、身体柔韧性在班级里排名靠后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程度转变更大。 在学生自我评价时,学员自述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舞蹈动作,身体姿态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身体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愿意尝试在更多生活领域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根据参与实验的团队教师反馈,经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对待教学会更加积极主动,情绪欢乐,学员之间互相熟识,能记住大家的名字并愿意结伴或者互动,也更加愿意有肢体上的亲密接触。学员普遍在上课前会主动询问教师上课内容,在课程完成后对教学内容和自己编创的主题动作依然印象深刻。在完成第一次主题单元课后,在第二次主题单元课期间,对教学步骤更加熟悉并保持着更加积极热情的上课态度。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学员学习动作的细致程度、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上课主动性、活动力、上课热情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研究团队也对这种舞蹈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首先,此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将学员的情感、态度、思想以及身体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个教学过程主线明确、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呈现递进关系。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更加适合4.5~6岁的儿童。
其次,此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不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而是以促进参与者人格健康成长和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初级阶段的舞蹈教学。更加注重挖掘教学过程当中的教育意义。
在具体教学中,此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团队性。这种课堂模式,有效保障了教学必须一直在团队协作的状态中进行。在整体教学中形成固定模式。第二,互动性。所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是在师生互问互答、共同分析中生成的,不设固定答案。师生之間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在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想法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每个人的想法也得到了充分的倾听和理解。这就使得整个班级处在一个良性互动的氛围内。依托在互动性的基础上,团队散发出真正的活力。因为,团员之间有和谐的内在沟通和联系。此互动性不但辅助团队性,同时还隐含个性培养,也就是因材施教。学员在互动模式下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教师在互动中不断深入了解学员个性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第三,主动性。依托在融洽的教学氛围基础上,学员更愿意大胆分享自己的观点、建议,而且学员看到了自己的编创成果被采纳并得以最后实现,促使他们的主动性会越来越高。第四,探究性,教学环节设计是以提问和任务为抓手。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会去了解问题,寻找答案。而且完成每一个阶段性任务后,会继续对后续任务产生好奇感并进行大胆探索。
四、探索与后续
特别指出,此种教学模式,不仅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帮助,对授课教师的成长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开放式即兴式的教学中,即使同一个教师使用同一个教案,教学过程和效果也会完全不同,这是教学的魅力。然而,这对教师的现场应变能力和教育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每一次教学,教师不但有新的体验与反思,更是为教师在切实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次次面对并解决教学问题的机会。
最后,此种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学理念更加清晰,也促进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同时规避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落实教育理念的有效方法。即,保障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向思考,不会再出现先确定舞蹈主题,再根据主题动作,设计教学内容,而后再带领学员体验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因为,此研究的最终教学成果是在与学生互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即兴生成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动作。当然,在创造动作和教学指导环节,教师需要将基本的舞蹈审美加以灌输,如肢体的延伸感等,肌肉的收紧以及躯干的弯曲与伸直。
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研究团队也认为,它在实际操作中还拥有很多可以自我升级和自我丰富的空间。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可以借助“拉班舞谱”“创造性舞蹈”等国内外已有的理念和领域,并继续坚持以专业的态度和视角,探讨在非专业的身体上体现专业的舞蹈审美情趣和能力内涵的追求。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布伦达.普.迈克臣.舞蹈,作为艺术教育.
[3]许淑婷.创意教学在艺术人文课程的探讨——以创造性舞蹈课程为例.
[4]吴淑芳.创造性舞蹈教学之初探.
[5]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9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