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要素和学情差异开展文言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红
编者按
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现代文还存在困难,学习文言文就显得更加不易。因此,文言文大量进入教材,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系统整合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如何选择合理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推开文言文学习之门,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期,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周新霞、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陈红在分析统编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要立足单元要素和学情差异开展小学文言文教学。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陈步华首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作了定位,认为既要关注古文字承载的意义,也要关注文学形式蕴含的审美,更要关注文化精华具备的育人功能,进而提出了教学建议。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王永林聚焦文言文的文本特点,从诵读、理解、思维训练、文化传承四个方面介绍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这几篇文章帮助大家更好地实现统编教材的文言文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維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从先秦诸子至明清八股,沿用了两三千年,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要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在小学的年段目标中并未具体提出相关要求,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言文在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也导致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甚至是空白的状态。因而,加强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晰统编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
为了切实落实课标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中关注了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编排文言文11课,选取文言文(含片段)共计16篇(见表1)。所选文本分布在三至六年级共计8册、11个单元中,虽然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各有不同,但是所有选文均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16篇文言文(含片段)篇幅最长184字,最短30字,平均每篇不足70字。因选文篇幅短小,多为古人所作,所以有师生将之称为小古文。二是体裁丰富多样。入选的文言文(含片段),包含故事、散文、说理文、议论文等多种体裁,让学生对各种体裁的文言文都有初步的感知。三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选文本内容都与儿童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或揭示道理,或弘扬文化,或伸张正义,或传播智慧等,从多角度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审视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关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但是由于小学文言文教学长期被忽视,在教材中占有体量小,以及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和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轻视单元要素差异,教学目标不准确
2019年9月~12月,笔者先后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L市各县区小学语文中青年骨干教师文言文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情况。被调查的83名教师中,没有对文言文教学进行过专项研究的占78%;91.2%的教师表示,确定文言文教学目标时,会参考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笔者系统学习了《教师教学用书》三至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目标,发现每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均为“学习文中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深入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或是重点语句”四个方面。这些教学目标关注到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如“借助注释”;关注到了文言文学习的阶梯性,如在朗读能力培养方面,三年级的目标为“正确跟读课文”,四年级的目标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年级的目标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教学目标对于一线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细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些教学目标轻视了文言文单元要素的差异,导致文言文教学不能很好地为单元要素的落实服务。
2.忽视学生年段差异,教学方法设计不当
由于小学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缺乏相关的教学研究基础和经验,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便借鉴中学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理念和方法,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度关注文言字词、语法、句式等内容的传授,忽视了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年段差异,导致文言文教学索然无味,使得小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是厌恶心理。
3.无视阅读基础差异,拓展内容选择不当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展更多的阅读活动,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而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后,给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或者书籍。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推荐阅读《呼兰河传》;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推荐阅读《西游记》等。这些课外阅读的内容推荐,或是结合文后的资料库,或是结合文章的主题,或是文章作者的系列作品推荐等,能够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同样是拓展课外阅读内容,由于教师无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对文言文内容都不甚了解,文言文教学中拓展阅读内容选择不恰当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有教师在教学《古人谈读书》一文后,推荐学生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中收录的家书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是五年级学生无法完成的阅读任务。
三、基于单元要素和学情差异教学文言文
1.紧扣单元要素,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结构思路编排,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课标学段目标下的“产物”,在每个单元都有集中的体现和安排。因此,教师要紧扣单元要素的差异,既关注文言文的特点,也研究单元说明、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各相关栏目的要求,确定富有层次性与发展性的差异化教学目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以故事类文本为主,但是故事因所在单元的编排要素不同,教学目标也应各有侧重。例如,《守株待兔》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精卫填海》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关注“了解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起因、經过和结果”“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神话的神奇之处”“体会精卫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书戴嵩画牛》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课在“认识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等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基础之上,还应该增加一个教学目标,即“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体会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2.依循年段特点,精当设计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趣’的问题,只有引导学生寻回学习的兴趣、乐趣、情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老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依循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适切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时,照顾到小学生文言文学习基础差、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等特点,所选的文言文都篇幅短小,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选文特点,采用故事导人、伴乐表演吟诵、利用图片和视频渲染氛围等方式设置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分交流、抒发己见的机会,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带领学生回忆小时候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人课文,通过文白对比,感受文言之趣;教学《少年中国说》一文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理解古文大意,感受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文本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明志;教学《伯牙鼓琴》一文后,补充诵读俞伯牙在锺子期墓前哀悼时写下的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让学生加深对知音之情的感受。
3.关注阅读基础,精心选择拓展内容
张志公先生曾提出:“要想具备一点看古书的能力,只是在中学念上三五十篇古文恐怕不行,但多念些古文,时间精力又不允许,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要是小学生早一点——比如三四年级,念过一些经过仔细斟酌、严格编选的类似蒙求之类的东西,也许五六年级就能念点短而浅的文言文,这样,到了中学就可以不花过多的时间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了”。
文言文的阅读拓展,应该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根据个体的阅读基础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拓展。拓展内容可以是现代文、古诗词、文言文,拓展时间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如教学《精卫填海》一文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说说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有哪些共同特点,为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作铺垫;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机拓展阅读《山海经》中描写“精卫”的片段,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也是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的片段,让学生加深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体会。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词,借“忙趁东风放纸鸢”“蓬头稚子学垂纶”等理解“游”,借“儿童急走追黄蝶”理解“走”,借“千朵万朵压枝低”理解“折枝”,加深对课文生字新词的理解。
总之,小学文言文教学,应该立足文本单元要素的差异和学情差异,清晰确定教学目标,适切设计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喜闻乐学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汲取文言文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