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依据学情,重构学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9的乘法口诀》一课。她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1.创设情境,引出口诀。2.编制口诀,记忆口诀。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踊跃展示,相互补充,异常顺利。课后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上课前就已经背过了口诀,而教师在了解这种情况的前提下依然按照书本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忆口诀。
   虽然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前,对9的乘法口诀认识肤浅、零散,甚至是片面的,但教师不能将学生无视学生的认知,依然按照固有的流程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从编口诀,背口诀,记口诀,再到用口诀。的确,这样的设计四平八稳,便于操作,不出問题,但是这样的课堂真实吗?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要知道,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想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还是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兴趣、能力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所以当我执教《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就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重构学程。
   一、实践探索
   (一)前测:了解学情
   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学情前测,了解其学习的真实起点,这样教学的针对性就更强,效果也会更好。所以,教学《9的乘法口诀》前,我就设计一张课前调查单,从口诀的记忆、意义的理解等方面了解学生对于“9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从调查中能明显地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会背诵9的乘法口诀,只是在中间几句口诀上存在偏差。50%学生已经了解了每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但理解上比较单一。
   (二)调整:重构学程
   基于以上学情,我就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改变前面口诀学习中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舍弃编制口诀、记忆口诀的环节,把课堂的重点落在口诀的理解、规律的发现以及口诀的运用上。
   1.开门见山,引出口诀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内容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师:大家知道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吗?谁能按顺序背下来。
   学生背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哪一句口诀最难记?比如老师忘记了六九五十四这一句口诀,怎么办?
   学生介绍上下关联法,教师补充手指操法。
   (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背诵口诀,重点记忆六九五十四,强化了口诀认知,做到了精准实施。手指操的介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记忆方法。)
   2.深度理解,沟通联系
   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吗?“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到底表示什么呀?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比一比,谁表示的方法多。
   学生首先在纸上独立表示。(列算式、画图等)
   全班学生的作品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口诀后面补上乘法算式。
   师小结:原来每一句口诀能表示这么丰富的含义呀!自己挑一句,同桌间再说一说。
   师:观察黑板上的口诀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分享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1.每一句口诀之间相差9。2.积的个位和十位合起来都是9。3.每增加1个9,积的个位就少1。3.几乘9就是几十乘几。4.单数乘9,积就是单数。双数乘9,积就是双数。……
   (学生虽然已经会背诵9的乘法口诀,但更多的是机械记忆,对于每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不甚了解。教师首先安排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口诀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过程,实现从个体的理解到群体的认识。多维度的理解,让学生对于口诀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另外在9的口诀中蕴含了丰富的规律,在学生交流、补充以及碰撞中,揭示了规律背后的知识,让学生思维更深入。)
   二、教后反思
   (一)教师要增强研究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如今很多教师对待教材有两种态度。一是恪守教材,不敢处理。对于教师而言,教材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经”。他们习惯依据教材教例题,用习题,绝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有本可依,不想处理。如今的杂志和互联网上好课云集,把名师们的课移植过来,就能更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中其实隐含着两种意思。一是肯定教材作为“例子”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精研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发挥出教材的应有作用,在大方向上,不能弄错、弄偏。二是又不能仅仅停留教材作为“例子”的简单层面,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删,重组,学会创造性、个性化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更适合学生。
   (二)教师要提高分析学生和设计学程的能力
   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就要做到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脱离学生的教学过程必须是无效的,最后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要提高效率,教师要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做到依据学情而教,依据学情而学。课前的访谈、调查问卷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需求一目了然。这样的课堂就会基于起点,确定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做到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促进学生学力增长。另外,教师要学会变“教程”为“学程”,一切的设计要基于学生,一切的活动要突出学生,一切的成果要来自学生。就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综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基于学情,设计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江苏 南通 22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0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