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备课中的学情把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 飞
[摘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做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精心设计;注重生成;注重课后反思。
[关键词] 备课 学情 反思
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很看重备课,因为它是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战略策划、战术酝酿,是对课堂教学运筹帷幄,以致学生决胜于课堂,从而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从教材内容上的整体备课,单元备课到课时备课;从形式上的集体备课到个体备课,从模式备课到个性化备课,等等,足见备课在日常教学中的分量,着着实实地印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备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上得到发展。备课的关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顺利、轻松地理解、把握和活化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注重素质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基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有“备”而教;因此,备课时把握好学情,预设好学生在学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是我们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把握学情――备课的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一节课的前提是做充分的准备。所准备的内容很多,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情,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新知识的联系状况,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准备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形成教案并非难事,也并非易事,所准备的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值得老师们反思的重要问题。有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老师,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在领导眼中是一个好老师,在学生眼中却不是很受欢迎。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学情,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握学情是备课中的最重要部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同一个班的学生有多大差别,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把握。
1.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态度及反应。学生听懂了与没听懂老师一看便知,在课堂上要有应对措施。上完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写出教学反思,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每天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和理解应用情况。还要分析作业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要杜绝抄袭现象。
3.学习小组定期讨论总结,向各任课老师反馈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情况。
4.发挥单元检测的作用,及时了解近期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发展情况,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5.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情况,弄清学生在想什么,并提醒学生应当注意的环节,揭示学生可能会发现的规律。
二、把握学情――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实现这个三维目标,我们要把握学情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时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体现价值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可以考虑两项内容:一是单元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教学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个章节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传统备课中,也非常重视对学情的了解与分析,即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更要强调把握学情,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但这不只是体现在口头上和文章中,而应实实在在地成为“备”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学情就是学生后继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是完成新任务的认知前提。“备”学生的过程就是为“学”寻找铺垫,这个工作做得好,找得准,分析得到位,就能使“学”减缓坡度,找到合适的台阶。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四、精心设计,注重生成
如果认为反复地书写教案是一种痛苦的事,那么就错了,如此下去不但一事无成,还将成为一位庸师;一位尊重自己生命价值的教师,定会拒绝平庸,追求卓越,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从点滴做起,把每一次书写教案作为一种训练,在书写中前行,在备课中历练,在反思中提高。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课堂,同一知识点在不同时间不同学生面前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不同时期的学生在心里、见识上有很大差异,教师在摸清学生底细后,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以便因势利导,收到实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方能生动活泼。须知,根深方能叶茂;深入方能浅出;厚积方能薄发;方案详尽慎密,方能沉着应对,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周密的预设,孕育着绝妙的生成。
五、课后备课,注重反思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把课堂的成功与不足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学本领和教学艺术。
时代是变化的,学生是变化的,不变的应当是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备课中应该把握好学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生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案;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我们应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如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3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