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雏鹅一周内死亡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2-0048-03
  在养鹅过程中,一般以0~21日龄的雏鹅为育雏期,因为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死亡,约占雏鹅死亡总数的55%左右,在0~7日龄死亡的雏鹅最多,约占65%~74%不等。初生雏鹅个体较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力比较差。雏鹅生长的快,而胃肠容积较小,消化能力比较弱。同时,其生活力、抗病能力也较弱,很容易患病,所以必须针对雏鹅的生理特点认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以满足雏鹅对环境的需求,促使其正常生长发育。
  1  温度忽高忽低,不稳定
  一般在0~7日龄,尤其是在3日龄的雏鹅,若温度保持的不好,育雏舍内的温度偏低,雏鹅较长时间内难以维持体温平衡,严重时可以冻死,较轻的常因受凉而造成呼吸道感染,0~7日龄时,尤其是3日龄的雏鹅,因低温造成的伤亡最多。雏鹅在26℃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会互相拥挤、扎堆,里面的雏鹅会因窒息死亡。如人工拔散挤堆的雏鹅,人走后又扎堆,在低温的环境中会很快着凉、感冒,反复多次后,不仅感冒增多,还会因多次引起叨毛形成僵鹅。如不及时调整室温,就会引起死亡。有时舍内温度过高,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时,也容易引起雏鹅感冒和呼吸道感染。育雏舍内空气污浊、通风换气不够、温度忽高忽低、使用潮湿及污染的垫料和霉变的饲料,也可引起雏鹅的呼吸道感染,使雏鹅发病。
  育雏期的温度随季节、天气、雏鹅体质、日龄等情况灵活掌握。在保持育雏舍温度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通风换气,切忌舍内的贼风和穿堂风,避免风直接吹到雏鹅身上。一般温度与雏鹅生长发育关系很大,在育雏的头7d内,舍內的温度, 雏鹅为28~26℃,温度要恒定,不可忽高或忽低,一般温差不能超过2℃,防止温度急剧变化。不可喂发霉和变质的饲料,垫料要干燥,经常进行消毒和晾晒方能使用。
  2  高湿和低湿危害很大
  由于鹅是水禽,有人认为育雏期的湿度,高比低好,忽视控湿措施,使育雏室内相对湿度过高。在高温(30℃以上)高湿或低温(24℃以下)高湿环境中,雏鹅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不愿活动,呼吸困难,腹泻,绒毛松乱无光泽,突然出现叨毛。严重导致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易患疾病死亡,不死的雏鹅也是僵鹅,失去饲养价值。
  在适宜环境中,相对湿度在55%~70%,宜于鹅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若超出限度,随着湿度增加,鹅体代谢机能就会失衡,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因为鹅体无汗腺从而以蒸发散热为主,而鹅皮脂较多蒸发散热极差,容易造成散热受阻,使其叨毛。同时,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滋生,使饲料和垫料更易发霉变质,尤其是霉菌毒素中毒会造成严重死亡,高温高湿还会引起中暑。
  雏鹅在0~7日龄时,在低温高湿环境中因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导热力高,热容量大,从而使鹅的体热散失增加,会引起感冒、肠炎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若雏鹅在相对湿度40%以下干燥环境中,不能及时供给饮水,48h左右可发生脱水,使粘膜干裂,引起呼吸道疾病。
  3  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
  在育雏过程中,由于饲料单一,在饲料中某种营养元素缺乏,造成雏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缺乏或摄取量不足,可引起各种营养缺乏。如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缺乏,表现为生长缓慢、关节肿大、体质瘦弱。若长期单一用钙、磷含量低的玉米饲喂雏鹅,就会发生雏鹅骨骼畸形、关节肿大、生长停止、体质非常弱、脚腿无力、软弱或变形。维生素D3缺乏时,表现为软骨症和佝偻病。维生素E和硒缺乏时,雏鹅易患白肌病。也有的养鹅户,为追求利润,让鹅长的快,提高能量饲料的含量,增加玉米的饲养量,使过于肥胖,也可发生各种疾病。
  一般雏鹅的代谢能应为11.72MJ/kg,蛋白质的含量为18%~20%左右为宜,赖氨酸为1.0%,蛋氨酸+胱氨酸为0.6%,钙为1.6%,磷为0.8%,食盐0.35%,可添加维生素D3 200mg和适当的维生素E。在一些有条件的养鹅场,可以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其配方合理,营养搭配均衡,使营养得到互补。
  4  雏鹅严重缺水
  雏鹅缺水,0~7日龄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运输时间过长或接种疫苗等准备工作,使雏鹅开水时间延长或太久;或饮水器过少,致使饮水不及时,雏鹅体内失水过多而引起的严重脱水。其表现为体重减轻、脚爪干瘪、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一般雏鹅在出壳后24h内开始饮水较为合适,雏鹅在并不感到口渴时,开始饮水,可促进其新陈代谢,就不会发生雏鹅狂饮或脱水瘫痪的现象。所以,要选择较为合适的运输工具,尽量缩短运输时间,使雏鹅尽快到达育雏舍,同时保证有充足的饮水位置。外运雏鹅应在进入育雏舍3h内饮5%葡萄糖及0.1%维生素C溶液,可以增强体质,缓解应激,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同时,在1日龄,可饮用常立键(含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200g+多种维生素227g,混于200L水中,让雏鹅饮用。对于雏鹅最易感染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病症有防治作用。对于不会饮水的雏鹅,要调教其饮水,在开始饮水后就不能断水,保证饮水器有充足的饮水。
  5  雏鹅药物中毒
  用药物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时,因为计算有误造成的投药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使雏鹅中毒而死亡。另外,雏鹅吃了发霉变质饲料引起中毒,还有用装过农药的袋子装饲料、室内的有害气体过高引起的中毒。
  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时,一定要搅拌均匀,应先用少量药物和粉料拌匀,而后再用规定的比例逐步扩大到要求的含量。不溶于水的药物不能通过饮水给药,防止药物沉淀在饮水器底部,造成一些雏鹅摄入量过大。切忌不要把饲料和农药放在一起,也不能把装过农药的袋子用来装饲料,造成农药中毒。不能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来喂雏鹅,以防中毒。搞好舍内的通风换气,以防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中毒。同时在用煤炉取暖时,注意煤气中毒。   6  雏鹅发生脐炎
  雏鹅发生脐炎,主要是由于种蛋、孵化室、育雏室和各种用具消毒不严,致使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葡萄糖球菌等通过闭合不好的脐孔浸入卵黄囊,使其感染所致。发生脐炎时,脐环水肿,皮下充满胶样浸润及粘液,有的出血浸润,呈紫红色,并且有坏死灶。有时脐环被干固的痂皮粘连,未封闭的孔道被凝乳块状物所堵塞。可用甲醛和高锰酸钾对种蛋、孵化室、育雏室及各种用具进行熏蒸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治疗量的抗菌药物,加强饲料管理,使雏舍干燥、卫生,并要防止育雏舍潮湿,可大大降低该病的发生和死亡。另外,对于大肚脐雏鹅,一定要单独隔离饲养,可用高于正常体温2~3℃的室温进行精心护理,可在饲料里加入治疗量的谷维素,并在脐部涂上2%的碘酒。
  7  防止雏鹅感染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雏鹅的副伤寒是由某些沙门氏菌感染所致,一般发生在0~7日龄,是造成早期雏鹅死亡的原因之首,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在15%~20%左右,高的可达50%。雏鹅表现为精神沉郁,低头缩颈,羽毛蓬松,食欲下降。突然表现下痢,排出灰白色稀便,病雏排便困难。口渴、呆立、喘气、眼睑浮肿等。有的关节肿大,行走不便,跛行。
  种鹅场的沙门氏菌主要是靠净化,种鹅场通过3~5年的净化,可使种鹅的沙门氏菌的感染率降低到较低水平,使一个污染严重的种鹅场起死回生。种鹅场的净化工作主要是采用全血平板凝集反应现场检疫淘汰阳性鹅,并贯彻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数年,一定能有成效。常用防治药物有:磺胺二甲嘧啶(SD2)1~2g/kg饲料+甲氧苄啶(TMP)0.1~0.2g/kg饲料,将两种药物混合在饲料中饲喂,每天2次,首次用量加倍,以后减半量连用3d;也可用氟苯尼考内服,30mg/kg体重;或用复方阿莫西林饮水,150mg/L水,每天2次,连饮3d;可用头孢噻呋颈部皮下注射,0.1~0.2mg/只,每天1次,连用3d。
  雏鹅感染大肠杆菌病,因种蛋被粪便污染,或产蛋母鹅患有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或卵巢炎,导致卵泡被感染,种蛋被感染后,孵出的雏鹅在出壳时即死亡,或在出壳后1周内陆续死亡。剖检可见卵黄囊不吸收或吸收不完全,内容物黄绿色,粘稠或稀薄如水,一般死亡率在15%~30%左右。该病常常成为其他疾病的合并症或继发病,死亡率会上升。
  加强雏鹅的饲养管理,严格防疫卫生管理制度。要从无大肠杆菌病的种鹅场引进种蛋和雏禽,要重视种蛋、孵化室和孵化器的熏蒸消毒工作。平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预防,尽力防止寄生虫等病的发生。
  8  雏鹅烈性传染病
   在规模化养鹅的情况下,饲养比较密集,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感染烈性传染病,尤其是小鹅瘟、传染性法氏囊病、鹅传染性肝炎、鹅鸭瘟、雏鹅病毒性肠炎等。这些传染病一旦传染开来,就很难控制,会导致整个雏鹅发病,而且死亡率也会增高。
  目前,有些传染病还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进行防治,只能采用疫苗接种进行预防和控制,免疫接种程序的制定,一定要根据本场或本地区的疫源微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一律免疫是不科学的。如果引种雏鹅时,应向供种单位要有效的免疫程序。如果当地没有某种传染病流行,可暂不接种此种疫苗,以免因接种疫苗而污染这个地区,只在这种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地方,才能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9  雏鹅发生啄癖
  啄癖多发生育雏期,常见有啄肛、啄羽、啄趾和啄肉等。多数是因为饲料中含硫氨基酸和矿物质缺乏、舍内环境条件恶劣、光线过强、拥挤、密度太大、舍内过于潮湿等引起雏鹅啄癖。
  雏鹅在5~9日龄进行断喙。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适宜饲养密度,不能过于拥挤。加强通风换气,喂给全价配合饲料,给予适当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要保证饲料和饮水不间断,满足雏鹅对无机盐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一旦发生啄癖,应在饲料中添加0.4%的食盐或1%石膏,每只每天补给硫酸钙2~3g,或按日粮的0.2%加入蛋氨酸(含硫氨基酸),或1%硫酸钠溶液拌料,连喂5d。
  10  其他伤害
  在育雏时,饲养密度过大,育雏舍温度过低,会导致雏鹅扎堆;搬运雏鹅时装箱挤压、倾斜堆压;在接种疫苗时,雏鹅聚堆,而又不能及时疏散;在给饲料和给水时间上,间隔太长,尤其是断水后再给水而发生拥挤;突然停电或窜入老鼠等因素引起惊吓,骚动而聚堆,都会导致雏鹅挤压而死亡。在育雏舍封闭不严时,会有老鼠、蛇、黄鼠狼等的出入,不是惊吓就是咬死雏鹅,对雏鹅也是个很大危害。
  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要按雏鹅舍的面积来确定饲养量。一定要备足饲槽、饮水器。加强雏鹅的日常管理,在雏鹅阶段要进行23h的光照、1h的黑暗训练,使其适应黑暗环境。加强育雏舍的灭鼠工作,在门窗上安装防鼠铁丝网片,堵塞老鼠洞和经常出没的缝隙。可用老鼠药、鼠夹子、压板、鼠笼等进行灭鼠。对于蛇、黄鼠狼要加强防范,防止蛇和黄鼠狼出没雏鹅舍,咬伤或咬死雏鹅。
  总之,在育雏时,一般頭7d一定要特别注意,因雏鹅体小,羽毛稀薄,对外界环境还不太适应,所以,从温度、湿度、饲料营养成分、供给充足的饮水、疾病的预防、药物的使用、断喙及意外损害等方面要加以注意,给雏鹅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渡过头7d这一关,才能养好雏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2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