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思维碰撞中彰显群文阅读的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2018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蒋军晶老师执教了公开课——群诗阅读《半轮月》。他打破单篇教学的窠臼,利用群文阅读,另辟蹊径,走向互文整合阅读的宽广与开放。通过《南山大侠》《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结构化组合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怎样写像诗”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分析归纳,思考探究,导出“写诗的规律”这一发现,最后在读写结合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巩固反思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组合“互文性”文本,激活学生逻辑思维
  以背诗这一活动导入后,蒋老师展示改编版《南山大侠》,并提出这是一首诗。在学生的质疑声中,老师又出示删掉标点后单句成行的现代诗《南山大侠》。学生回应“这才像诗”。借着势头,蒋老师按此套路,相继出示《秋江的晚上》《海鸥》《秋》的段落版和诗歌版。到这里,蒋老师发问:“你们觉得怎么写像诗?”他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群诗的比较对照中,师生整合出“写诗需要敲回车键”这一写诗要诀。
  接着,蒋老师出示“写诗就是敲回车键”这一逻辑命题,与“写诗需要敲回车键”并排而列,引发学生的思考,顺势引入下一教学环节:默读并圈画有诗意的字、词、句,在差异中找寻写诗的规律。
  师:现在我们要交流发现了,谁有好的发现就写到黑板上。
  生:《海鸥》小小的翅膀与大海形成对比,还有翅膀翻卷着大海的波浪,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
  师:这位同学说了两点。第一点是诗歌中经常发生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翅膀上怎么翻卷波浪呢?谁还能从这几首诗中找到相关的例子,还有哪些不可能的事在这些诗里发生了?(生补充)第二点是对比的表现手法,小翅膀与大波浪形成对比。类似的例子还能不能找到?(生补充)
  在这个片段中,师生共同探究导出“对比”“想象”的写诗规律。随着一双双小手的高高举起,黑板上渐渐出现了“对称、对比、想象、拟人、简洁、诗意、颜色、动词”等越来越多的关键词。
  蒋老师通过组合“互文性”文本,引导学生展开整合阅读与比较阅读,这一“求同存异”的教学步骤既丰满了现代诗这一类文本的共有阅读价值——现代诗结构的共性,又进一步挖掘出不同诗中表现手法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观照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要求,“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评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其有条理、有依据地思考的能力。学生借助群诗比较、分析、归纳,并在老师“观点+证据”的思维引导模式中阐述发现,逐渐培养逻辑思维。
  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度思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蒋老师仅提了三个主问题,分别是“怎么写像诗”“‘把写诗需要敲回车键’换成‘写诗就是敲回车键’你们同意吗”和“从这几首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写诗的规律”。
  (群诗齐读后)
  师:到这里,我需要你们总结了,你们觉得怎么写像诗?(足足问了四遍)
  生:运用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生:在上个同学说的基础上把标点去掉,分成一行一行。
  生:每行五个字。
  师:句子不要太长是吧?刚刚同学们讲得很好了,如果我们在电脑上写,写成一行一行,我们需要做一个动作,是什么?
  生:敲回车键。
  这是第—个问题的教学片段。这一问题针对群诗结构的共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在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中提取整合。蒋老师严格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反复发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得到了锻炼。
  师:老师把“写诗需要敲回车键”换成“写诗就是敲回车键”你们同意吗?(生议论纷纷)
  生:一会长一会短就不像诗了。
  师:哦,不能乱敲。
  生:不能只敲回车键,还要想一些好的内容,如果是不好的内容,只敲回车键也没用。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有逻辑的,她还举了反例,这种思维方式值得表扬。她的意思是不是隨便敲回车键就是诗了,比如你们数学课本里有应用题吧,敲回车键就能变成诗了?(生大笑)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尤为精彩,蒋老师将此问题作为过渡,从而顺利地引出下一环节。同时,这一具有强大矛盾张力的问题,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写诗需要敲回车键”与“写诗就是敲回车键”并列而立,这一认知冲突的思维训练目的极其明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分析概括能力,在思维上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结合群诗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判断。对于“敲回车键”与写诗关系的判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知欲以及辨析的冲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不亦乐乎。
  师:安静地默读,默读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字、词或者某句话有诗意,读起来像诗,就拿起笔圈出来。从这几首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写诗的规律?
  蒋老师提出了第三个解答域较宽的问题,鼓励学生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蒋老师解决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问题多而浅、缺乏挑战性等问题,通过高质量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生通过搜集、加工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并阐释自己的想法,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得以锤炼。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改写《半轮月》”中,蒋老师出示了改编版《半轮月》,追问学生:“如果我们要将这段话改成诗,你觉得最先要做的事是什么?”生齐答:“敲回车键。”于是蒋老师展示删掉标点后单句成行的诗歌版《半轮月》并布置任务:把这首诗改成六行,能把你们的发现用进去,更好。   师:大家都写得很好,我选了四位同学的诗,我来读,然后请小作家本人说说他最满意的地方在哪里。
  夜色美,天空净
  空中挂着半截明月
  风宛如夜拂过
  波纹如同线条
  小小的青蛙
  向月亮飘去
  师:一个人的写作就是这样,能说得出我觉得哪句好,这样他的写作就会不断进步,你觉得你的这首诗哪里让你最满意?
  生:“风宛如夜拂过,波纹如同线条”这一句我用了大量的拟人和比喻。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的小技巧你们不会用她就会用,一会儿“宛如”,一会儿“如同”,连“好像”都不用,词还比较关,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不容易了。
  改写诗歌环节,学生创作的诗歌各具特色,彰显出五年级孩子的活力与创造力。蒋老师以群诗为载体,从诗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作训练,用读来指引写,用写来深化读,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蒋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在承认学生有巨大创新潜能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创新改写的机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地进行创作,尽管只有那么一两个创新点,他也毫不吝惜地给予赞美。学生在老师的反馈中既能及時了解自己,又能看到别人的亮点和新意,有利于巩固成果,激发写作兴趣,强化创新意识,继而跃跃欲试,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创新。
  四、学以致用,提升思维品质
  最后一个环节,蒋老师出示了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半轮月》,要求学生赏析这首现代诗并说出“我觉得这个地方真像诗”。
  师:写诗的确是很难的,但让老师开心的是大家都完成得很好。下面最重要的环节来了。刚刚你们都体会到写诗很难,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写诗的,我读你们听,读完我希望同学指出哪里好,哪个地方真像诗啊!(师读洛尔迦的《半轮月》)
  生:“以为月亮就是一面小镜子”,用了比喻。
  师:就看到比喻,还没有体会到诗歌的关。
  生:“河上古老涟漪,慢慢地织起皱纹”,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是怎么卷起涟漪的。
  师:“慢慢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过程,感受到一种动态美。还觉得哪里好?
  生:“月亮在水上行走,天空多么明净”,月亮不可能在水上行走,这句话是拟人。
  师:“行走”这一动词用得很好,在诗中就特别美,还有哪?
  生:“以为月亮就是一面小镜”,“以为”用得很好。
  师:小青蛙做什么有没有写出来?让我们有想象的空间。到底怎么样了呢?
  基于学生习得知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蒋老师此举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提高,实现了由“学”到“用”这一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赏析《半轮月》对学生来说,是自主运用已习得的阅读策略、思维方式的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尝试解决学习问题,积淀新的阅读与言语经验。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灵活运用“从表现手法层面赏析诗歌”的阅读策略,灵活地对诗歌进行赏析,并在老师刻意的思维训练下,熟练掌握“我认为……原因是……”这样具有逻辑思维的回答方式,系统、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在一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2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