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大类学科平台 课程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专业大类学科平台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互联网+”技术及思维方式,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修订课程目标、整合内容体系、构建学习社区、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六个方面提出专业大类学科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以培养宽基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旨在为学生搭建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为大类平台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大类;学科平台课程;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38-03
   为适应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各高校纷纷推行按专业大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对学生培养而言,大类招生模式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选择。大类平台课程针對某一专业大类或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要求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科基础,从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两方面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大类专业基础[1]。本文针对专业大类的学科平台课程,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技术,从团队组建、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研究,以期为学科平台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一、专业大类学科平台课程的特点
   相对于专业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更复杂。学科平台课程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形成学科大类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为自主选择提供更多机会[2]。同时,学科平台课程也是衔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是该专业大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的培养方案,大类学科平台课程由相关的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组成,为学生提供学科和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现代工程意识、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和系统思维等[3]。目前,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类学科平台课程是由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并未能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专业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由于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实际工程案例差异,存在课程教学内容只注重基础知识而滞后于行业需求,难以保证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二、“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势
   互联网自出现以来,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影响着教育,“互联网+”环境下所推出的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对现行的教学活动具有变革性的影响[4]。“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开放、共享、有效互动的学习平台,实现教与学的个性化与协作化,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
   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具有离散性、碎片化和兴趣驱动的认知与学习风格[5]。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与学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约束,课堂知识传授与获取只是其中一部分,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及地点,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该模式的有效实施以完善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观念的转变,明确自身角色,完成有组织的教与学过程[6]。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课程教学的导演,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多方面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则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课程学习的主角,从注重知识获取转变为自身能力培养。
  三、基于“互联网+”的学科平台课程教学设计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群体成员间注重协作、配合与交流,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学科平台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将进入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课程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奠定宽广的学科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及专业方向,避免专业分选时的盲从,专业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课程教学团队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课程教学,在教学环节规范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团队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实现知识互补、技能互补,教师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实现科研与教学共发展,促使教学团队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快速成长和提升。
   (二)修订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各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修订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衔接关系,以确保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其对应关系,分析社会发展需求、课程特征及授课学生的特点,研究修订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
   以修订的课程目标为准则,编制课程教学内容并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以章为单位制定不同层级的教学目的、要求及其对课程目标的支撑,让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
   (三)整合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按照章、节、知识点细分课程内容,确定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以交通运输类学科平台课程“交通运输经济学”为例,将课程细分为104个知识点,并按照章、节、点进行三级编号、命名,建立知识点索引。
   (四)构建课程学习社区
   基于互联网平台,东北林业大学开通使用“学习中心”和“学习通”,教师通过构建课程学习社区,进行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辅导答疑、教学监控分析等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学习社区自主学习,提交作业、测验,发布参与讨论和反馈,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1.创建视频及学习任务。教学视频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主要教学载体,是学生线上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根据学习效率曲线理论,教学视频的长度在十分钟左右学习效率最高。因此,在对课程内容细分的基础上,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教学内容,录制时长为8—15分钟的教学视频,并在其中插入1—2个测验题,回答正确则可继续后续内容学习,帮助学生检测是否正确理解知识点。对于部分知识点内容过多,可进一步细分为条录制视频,以碎片化形式呈现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教学视频按照章、节、点、条四级目录索引,同时在该页面提供相应的课件、练习题及知识扩展材料,帮助学生快速获取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2.在线试题库建设。教师通过知识点测验反馈的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明确课堂教学重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测验检测、找出自己的问题。有效的测验需要质量规范的试题库资源支撑。因此,试题库建设应该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活动保持高度一致。试题库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考虑题型、难度、覆盖面及不同能力考核等多方面,由课程组教师共同研讨、建设,要求格式标准规范、表述准确清晰。以“交通运输经济学”为例,试题库题型包括: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专业术语解释、简答、计算和综合分析题。同时在系统中明确每一道题其难度及考核的知识点,并给出参考答案。
   所建的在線试题库可用于呼应每一知识点、每一章及课程阶段性的教学目的及学习目标。根据测验目的,教师从题库中按照题型、难度及知识点提取试题,组成测验小卷,检测是否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3.拓展资源建设。相对于课程的课件、教学视频及试题等基本资源,学习社区提供丰富的拓展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视频资源、学科前沿动态等版块。拓展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团队精心准备、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背景紧密联系。如案例库建设时,应该给出案例分析的思路。
   4.讨论平台构建。教师和学生均可在平台上发布与参与讨论。一方面,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确定研究主题,按照课程进度发布,学生则根据主题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体现“基础—提高—应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发布讨论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互动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布在讨论平台,与同学、教师进行探讨,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讨论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到因材施教。
   (五)优化教学活动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基于课程学习社区,通过激励、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科平台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授课教师每周固定一次集体备课,交流、探讨授课过程中的问题,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方法,适度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该模式下的课程教学主要活动及主体见表2。
   1.线上教学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线上教学活动包括发布学习任务、作业批改、学情监控分析、线上辅导答疑等几个方面。(1)发布学习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教师提前两周在学习社区开放视频观看权限,发布作业、测验及讨论主题等学习任务。小测验呼应知识点学习目标,以选择题为主,并提供详细的反馈与指导,借助于测验进行教学,强调重点及难点;每一章结束进行总结性测验,测试范围要广、题型多样,可设置开放性问题,测试学习的不同程度,主要目的是借助测验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总结和提炼课程内容,学生也通过测验检测自己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2)作业及测验批改。根据题型采用不同的批改方式,客观题由系统根据标准答案打分,主观题则由同伴互评打分;开放性问题由每位学生根据评分依据为5名学生打分,并提供点评。学生作业可反复修改,多次提交,直到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同伴在批改作业并点评的同时,培养了反思与评价的学习能力,有助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建立紧密交互的学习社区。(3)学情监控与分析。教师定期通过平台监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分析观看视频的次数、时长、测验的错误率等学情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教师发现某个知识点或片段观看次数和时长处于统计峰值时,说明该处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或难以理解,则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制订学生辅导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线上辅导答疑。在学习社区的辅导答疑模块,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分工协作,互通有无,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为学生奠定宽广的学科基础。
   2.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难点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互动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根据内容特点,也可采用以教助学的方法,即由学生在课堂上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协助学生分组备课,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感。根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课堂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有所变化。以“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例,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创设主题情境、成立研讨小组、提出方案、成果交流反馈及总结提升等。在此过程中小学生除掌握知识外,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协作交流、解决和研究问题等综合能力。
   (六)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
   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考核形式多样,从多维度、由多主体进行考核和评价。线上考核由多个作业及测验构成,成绩测定包括两方面,客观题由系统根据标准答案给出,主观题则由5位同伴互评打分。线上考核成绩包括访问次数、完成学习任务(观看视频)、参与讨论及作业测验成绩等方面,大数据根据每个学生完成情况统计得出这部分成绩,学生可实时获知线上每一部分的得分情况,教师也可设定成绩警示线,由系统发送邮件提醒低于警示线的学生,以便及时做出调整。线下考核由线下任务完成及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线下任务评分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及个人。教师和小组外的学生给出小组得分,小组内个人得分则由组员互评得出,学生该项最终分数由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综合计算得出。
   四、结论
   学科平台课程的设置着眼于交叉与渗透不同学科,使学生形成学科大类的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与思维方式是提高学科平台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基于“互联网+”开展学科平台课程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和片面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优势;同时为学生建立了个性化、交互式的学习社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满足社会对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2]解建立.财政学类“平台+课程群”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基于二级学院教学综合改革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3).
  [3]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4]武慧荣,邓红星,张文会.“交通运输组织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2).
  [5]陈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J].海外英语,2016,(12).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5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