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二三三制”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满足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东北林业大学实施了“一二三三制”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按照一个大类、两个专业,每个专业三个方向的构架,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实践表明,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的数量与级别均有较大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就业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5%以上,教师的科研条件得到改善,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果数量连续四年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長。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一二三三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3-0061-03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更不符合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求[2]。
   为了顺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要求[3],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东北林业大学建立了交通运输类人才“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培养宽专业、厚基础[4]、能实践、敢创新的复合型人才[5]。改革在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改革成果荣获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 “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改革
   (一) “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的架构
   “一二三三制”即一个大类、二个专业,每个专业三个方向。“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指按照一个交通运输大类招生,以通识教育课和平台课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国际化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趋势;设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两个专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每个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设置“平台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机制和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见图1。
   (二)培养体系改革成果
   “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确立了“宽基础与精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实现了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衔接。(2)打造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开放选修”的课程新体系,完成课程体系顶层设计。(3)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引进与进修培训并重。(4)推出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以创新实验为载体,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模式。(5)建立了“外部牵引+内部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更新机制,实现效能优化与持续改进协同。
   (三)培养体系应用效果
   通过改革,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就业,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工程教育认证提出的毕业要求各项指标达成度均超过0.85;跟踪调查表明,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认可度高达90.32%。
   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东北林业大学“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围绕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机制创新等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0篇;编写教材29部,其中两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两部入选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完成包括“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内的15门重点课程和14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东北林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获得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项,获得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名师奖1项。
   二、“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一)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实践,“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以下四个教学问题。
   1.培养宽专结合型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问题。当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基础知识的弊端[6]。“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先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大类培养,后进行专业培养,最后分方向进行培养,兼顾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解决了内外协同配合的问
  题。“外部牵引+内部保障”的培养体系实现了内外协同发展。外部牵引机制中,行业、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职业发展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提供了外部动力,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结果引领内部保障机制运行[7]。内部保障机制中,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为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内外机制有效协同运行,提高了各个环节的连续性,改善了整个过程的系统性,保证了改进效果的持续性。“外部牵引+内部保障”人才培养机制如图2所示。
   3.重构课程结构体系,解决了人才培养要求的问
  题。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8],“一二三三制”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平台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和创新创业等6个模块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实行了多元化学习效果考核机制,为宽专结合型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根据《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体系见图3。    4.加强实践教学,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开拓实践(实习)教学基地、更新改造实验设备、丰富教师工程实践阅历、增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交通科技大赛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的主要方法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有效解决了学生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选择不自主和实践环节不落地等问题。
   1.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交通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通过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明确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从事交通运输类专业工作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在分析国内外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阶段性培养目标并落实到培养过程中,大一、大二主要进行宽口径大类培养,为其后续培养打下基础;大三、大四主要进行专业培养,培养其专业技能,使毕业生成为厚基础、能实践、敢创新的交通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并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不但可以再次选专业,还能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课的比例也由实施前的21.14%提高到32.35%,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培养的目标。
   3.重构课程体系,量身打造人性化的大类专业课程平台。“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重构,不但形成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和创新创业等6个传统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同时根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各自构建了相应的“平台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设置更加人性化,使學生对专业培养方向的把握更加清晰,在专业学习方面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方向性更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盲目选课的现象。同时,改革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学习成果考核机制。
   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多元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构建新型课程,围绕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采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方法上,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大胆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通过承担课题、参加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开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改革成果的推广
   (一)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落实
   改革成果根据教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逐步完善和推广,自2014年在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开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革成果已应用于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类和其他工科专业,对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等均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各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交通运输专业已经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考察,专家组对宽专结合型的人才培养导向和“一二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交通工程专业也顺利提交认证申请,等待接受专家组考察。
   (二)增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影响力
   交通运输类宽专结合型人才“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已在东北林业大学车辆工程、计算机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推广应用,促进了其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同时,逐步建立了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受到同类院校的认可与借鉴,南京林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先后20余次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调研,成果主要完成人多次受邀进行研究成果汇报,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教材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三) 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近三年来,共有300余人次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项目,累计完成各类横、纵向科研课题36项;学生年均参加各级创新创业项目32项,以此为依托发表论文33篇,授权专利17项。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投入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逐年上升。同时,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形成汽车运用、道路施工、交通管理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促进实验条件改善与实习基地建设
   宽专结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推动了实验条件改善。已搭建由驾驶模拟实验平台、交通运输系统仿真设备、智能交通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等组成的硬件平台;由VISSIM交通仿真软件、EMME交通规划软件、PC-Crash事故再现软件、ExtendSim系统仿真软件和MADYMO动力学分析软件等组成的软件平台,建立了黑龙江省寒地道路交通运输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外,推动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立10个稳定的“一体化”实习基地,并与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五)带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
   积极发挥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级各类课题,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014—2017年交通运输类教师累计承担课题41项。专业教师通过承担生产实践课题、参加企业培训等方式,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开展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改革,调整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引进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培养宽专业、厚基础、能实践、敢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基础,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创造了条件。
   经过4年的实践检验,“一二三三制”培养体系改革不但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成果的推广,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宪彬,阎春利,邓红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2]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3]于黎明,殷传涛,陈辉,等.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国际化办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
  [4]杨育红,范明亮,徐彬.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时代教育,2017,(3).
  [5]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6]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
  [7]何永明,裴玉龙,张丽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8]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
  收稿日期:2019-05-27
  作者简介:裴玉龙(1961—),男,黑龙江桦川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交通规划、交通安全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面向OBE和社会需求的道路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JGZ20170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5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