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邓振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巧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知识获得为基础,技能培养为关键,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要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學生始终保持兴趣的持久。另外,数学教学还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将数学教学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基础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该阶段正是小学生为今后学习和成长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好数学知识对其是非常有利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了。这就要求在新课程下,科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才能够更好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1.重视模块教学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作用。模块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知识获得为基础,技能培养为关键,灵活应用为提高的教学理念。教法服务于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齐头并进,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技能,更注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适当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要的时候运用现场教学法。在学习模式上多采用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是看学生实际能力的操作,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时,我们常常把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如基础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等。在每一个模块教学时,又独立的设计一套训练模式,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学生更加自主探究,扎实学习,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人的学习是一个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基准,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区别各个层次对各种难度数学题的不同接受程度。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提供多种表现形式的范例供学生选择,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这样,使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3.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创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种种途径创设符合学习内容的教学情境,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组织学生或引导学生自行观察身边的有关的对称图案装饰,如学校的宣传橱窗里面、黑板报、墙画的边缘,学校花园的围挡围栏上的对称图案装饰等,以及书店购买对称图案装饰图书画册等,结合课本上的案例来学习轴对称。。课后,再引导学生课下留下观察生活用品的轴对称图形的设计,体验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当中。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主动性大大增强,也训练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4.重视教学设计的创新。对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单单是希望他们学到小学的知识,应该从基础知识入手,不断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进行,为他们将来走向成功奠定基础。每一阶段的教学设计思路都要以学生的专项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学生非常感兴趣为出发点,促使他们积极动脑、动手,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喜悦和收获,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力求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要巧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要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模块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得到喜悦,收获成功,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谢培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12) :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