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议论文要体现出议论文的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芹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对文体没有限制,是不限制你写议论文、记叙文或者其他文体。即除非有特别要求,你想写什么文体的作文都可以,但,你一旦写作文,你写出的文章必须是文体色彩鲜明的。即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体,而不是大拼盘、四不像,也绝不是某些学生戏称的“杂文”。因此我们写作文时要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熟悉基本文体的写作规范,努力把议论文写得像议论文。
  很多高中学生在平常的作文中也喜欢用议论文体来写作,但出彩的不多,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
  一是观点不清。有的用语片面或过于绝对,观点有失偏颇;有的表述含糊不清,观点不明确。这种现象多表现在材料作文中。由于考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较差,不知道怎样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特别是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时,更是东拉西扯,同时议论几个角度,结果弄得一个观点说不清楚。
  二是论据缺失。只有拿出丰富而精彩的论据来,才能让读者口服心服,但不少考生下笔便是那几个老掉牙的事例,令人望而生厌。有的整篇文章见不到一个事件,只是在空泛地议论;有的选择了事例,但事例与论点不相符。
  三是文体不符。考生由于没有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有的文章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引述故事,尽管故事叙述得颇具吸引力,但后面的议论太少,明显不符合文体要求。如一考生论述中学生打工的利弊时,选用书信体形式展开,向母亲倾诉自己打工的感悟。尽管这种形式便于情感的交流,但书信体属于应用性文体,自然不符合议论文体的要求。
  我们作文时要想把议论文写得像议论文,就要注意如下方面:
  一、鲜明的论点
  (一)要使议论文论点鲜明,必须做到立意单一而集中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立意为依据,一位阅卷老师曾经这样说过:“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集中,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过程中要不断点击文题,点明行文和文题的关系引领读者追随你的思维而走。”
  如优秀作文《我能》是这样立意的:
  我能是一种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拥有自信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成功靠的是努力、自信及聪明等因素,而在这中间拥有自信就占了很大的成分。
  (二)要使议论文论点鲜明,必须学会科学点题
  在行文过程中,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把表达的中心放在突出、显要的位置,这样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明晰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点题的具体方法既可以开门见山,揭示主旨;也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还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1.标题点题
  题意即文意,见解鲜明,简洁醒目,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时下的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可以用标题点明中心。如2007年湖北卷高考佳作《国语失落症猛于虎》。
  2.开头点题
  落笔入题,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瞬间就抓住文脉。如优秀作文《学会感恩》开头:
  人生是一场苦旅,它很漫长,但我们遇见了命运的恩人,是他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学会感恩让感恩的心飞出万里,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
  3.結尾点题
  在充分叙述、说明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又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如考场佳作《诗意地生活》的结尾: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界万物,热爱上天施加给你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那样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要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4.段中点题
  开头、结尾点题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文章中间的主体段落。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写上几个点题的句子有意识地点击文题,常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突出主旨的作用。写记叙文可以描写几个场景,在场景描写之前或之后点明文章中心;写议论文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小观点,放于每段的醒目位置,强化读者对文章中心的印象。
  (1)段中点题的独立成段
  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呈现,或者用小标题的形式呈现,这应该是最醒目的点题方式。如考场佳作《争渡、争渡,执着人生何处》的中间几段就是几个点题句独立成段:“执着恬淡创造一份悠然” “执着科学创造一份永恒” “执着博爱创造一份和平”,题意凸显,引领全篇。
  (2)段中点题句段首明意
  将点题的话语放在中间文段的开头,也是很引人瞩目的。如考场佳作《诗意地生活》分别在中间几段段首用“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点题句作为分论点,使文章既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又很好地论述了文题,大有一气呵成之气势。
  (3)段中点题句分析论据
  议论文中叙述完事例后,如果能紧扣文题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毛病,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如考场佳作《做最好的自己》主体部分有一段,证明分论点“做最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有面对苦难的勇气”时,作者在举例论证后加上了这样的分析:“所以,在苦难面前我们要有面对它的勇气,让我们的明天绽放光彩,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考场作文要紧扣命题,这样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赏识,取得理想的成绩,认真品味高考优秀作文,会发现最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反复点题,渲染并突出中心论点。
  (三)要使议论文论点鲜明,还必须使论点有针对性
  就是指中心论点要就事论事,要针对文章的中心,全面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能言东而写西,不能这也写,那也说。在构思材料作文时,要分析材料,不要兼顾其他,在构思命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时,中心论点最好要扣住这一文题或材料的关键词,然后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去构思写作,这样的中心论点就比较有针对性了。   例如在构思以“拼搏”为题的议论文时一个学生的中心论点是这样的:“我们要多坚强一些,多执着一些,我们的理想才容易实现……”这个中心论点就不具备针对性,应改为:“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要学会拼搏,学会坚强……”这个中心论点就比前面那个更有针对性,因为中心论点已经点明了文题的关键词“拼搏”。
  二、学会分析才能充满辩证力
  (一)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使用也最为普遍:
  第一,“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不等于雄辩,议论文既要“论”又要 “证”,不能以罗列事实代替说理,既要摆事实,更要讲道理。举例论证是用事实说话,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二,举例论证可以使内容更充实更具体,行文更活泼,还可以使语言更生动。运用举例论证法要把握好选例、叙例、用例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积累素材要以十当一,运用材料要以一当十,选例时要注意三点:确切、典型、新颖。如: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就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作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醉酒,殊途同归这段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二)引用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简称引证法)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材料的来源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引文的作者或出处。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它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明引还是暗引,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相一致。如:
  正所谓“沉浮莫叹,聚散在风”,人生的五光十色,旖旎华耀,抑或是穷困潦倒苦难多舛,都会像那清风逝去的烟尘,在这广袤无垠的世界中,只留下一丝丝的痕迹。想起那王羲之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字里行间流露的多是人世间在荆棘中前行的悲叹。正是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聚散间我们窥探着一个个别样的人生。
  (《在聚散间》)
  (三)比喻论证法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时为了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一些,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通俗一些,常常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阐释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以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这就叫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在不少优秀的考场作文中,考生们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文章阐述的观点清晰、明了,同时又让人具体可感,有力地增加了论证的力度。阅卷老师之所以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文采的绽放、联想的铺开,更是因为比喻运用后说理的成功。如:
  自私自利,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双赢,你我共辉煌》)
  (四)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简称对比法),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用正面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为获得高分打下了基础。
  运用对比法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要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或横向对比(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如: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以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不同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政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嫉贤妒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集体与个人》)
  (五)因果论证法
  因果关系是事物普遍的关联,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一定的原因又会引发一个结果,在议论文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关系,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依据结果探究原因,这就是因果论证。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揭示出这种因果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非。
  运用因果论证法时要着眼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结果,如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这样会使论证有力而深刻,如果停在一因一果的层面上会使论证肤浅而苍白乏力。如:
  压力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与动力,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思维。当人感受到身边的压力时,他就会有紧迫感,就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除压力,从而不断奋进不断拼搏,并且激发我们的斗志与思维。哥伦布由于生存的压力,使得美洲大陆得以发现,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彼得大帝由于动荡的压力积极致力于改革和改善民生,使国得以复兴得以强盛;爱迪生由于光明的压力使电灯泡、电线、电缆、电器等物品得以问世,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打下了基础。
  (《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