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强薇 陈仲伟

  摘 要:在强调经济利益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传统建筑再开发存在较为明显的生态破坏痕迹。春日大社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融于自然、因地制宜、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对我国维护传统建筑以及生态建筑设计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春日大社,阐述日本建筑文化中独特的生态理念,深入剖析生态建筑设计的深刻含义,以期对未来我国生态建筑设计有所启发和带来思考。
  关键词:日本;生态;春日大社;建筑文化;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5-00-04
  1 春日大社中生态思想的渊源
  据春日大社日本官网介绍,春日大社旧称春日神社,位于日本奈良县奈良公园内,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日本神社。神社作为祭祀神道教所信奉诸神的场所,被认为是神道教的象征性建筑。为实现日本国兴民安,春日大社内供奉有包括武瓮槌命、经津主命、天儿屋根命和比卖神在内的统称春日神的神灵。自创建以来,其就凭借朱白相配的色彩美学及天然扁柏筑屋的精湛技艺闻名于世,而有伟岸雄姿的正殿和社殿堂更是千百年来屹立不倒,和身后壮阔的天然原始森林交相呼应、融为一体。20年翻修一次的式年造替制度,保证了神社建筑的永续性。
  日本早期生态思想起源于神道教的发展。神道教作为日本的国教,信奉以“天照大神”为首的八百万神灵,具有泛灵多神的特点,是日本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耕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的无限崇拜,在日复一日的发展中形成了崇拜自然神灵的神道教核心教义。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海都能成为百姓祭祀崇拜的对象,这也正反映出神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春日大社在日本全国设有1000多所分社且存在时间长久,体现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传播中的广泛性和强劲的生命力。
  2 生态理念与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理念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领域,形成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生态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姬振海指出,“生態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也是如此,人类可以主观地改变自然及生态环境,但因为共同体关系,人只有真正感知并融入自然,将生态保护作为一切活动的前提,才能真正做到将生态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2]
  其次是传承因地制宜的思想。张修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分区管理。[3]生态建筑设计也要做到因地制宜、经济适用,以保护和延续自然山水作为基础,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丰富文化多样性。在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进行具有地方独特性的创造性设计。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建筑方式,延长建筑存在周期,降低损耗率,实现生态化发展。[4]
  最后是坚守环保型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参照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5]这种设计意味着减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伤害与掠夺,同时维护生物之间的平衡,即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设计。建筑设计中应合理规划,降低甚至杜绝其对当地生态的破坏。此外还有建筑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限,到达年限,就会面临破败和毁灭的问题。因此,增加建筑的存续时间是重中之重。
  3 春日大社中建筑细节对生态理念的体现
  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遗产,春日大社中的种种建筑细节都体现着强烈的生态理念。
  第一,春日大社建材多选用木头,木制屋檐等可以改善建筑周围生态气候,实现自然的通风、照明和对自然资源的重复利用,降低人工和机械的使用频次。木材取于自然也可降解于自然,减少了现代建材的使用量,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起到了减少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6]现代日本建筑设计仍在使用木质材料,看中的正是木头取材和使用都能极大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维护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
  第二,春日大社的神山是春日山,春日大社坐落于春日山山脚,与春日山多样的自然景观相融合,颇具自然趣味。张修玉的因地制宜分区管理原则,强调选种植物应充分考虑当地植被情况,以适应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7]春日大社中通向主殿的道路由细砂石铺成,道路两旁种植了高大茂密的层层树木,充分发挥了吸声、除尘、遮阳、调节温湿度等生态效应,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理念。[8,9]
  第三,春日大社采用被动式节能措施:式年造替。这是指将两块比邻的用地,一地使用一地休闲,每隔20年将神社社殿的一部分或全部依照原样新建一次。保证了土地得到适当休养,提升了土地的再续性,同时保证了春日大社正殿和社殿堂的屹立不倒,使本只有20年寿命的和式建筑得以存续,使珍贵优秀的日本传统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得以保留,体现出了春日大社在建造和养护过程中深刻践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继承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生态理念。
  第四,春日大社中根据建筑在一年四季中不同的景致,举行与季节相关的年中行事。每年11月23日上午10点,本殿会举行新尝祭,将新收稻谷荐天地神祇,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生态危机日益突显的今天,春日大社的存在使人与自然精神相联系的传统仪式得到了尊重与保留。[10]神社被回廊四面环绕,回廊内外及参道两旁都排满了石灯笼和铜灯笼。风宫围墙中有蚊母树、山樱、紫藤等7种珍贵树木,被称为7种寄木。人们将愿望写在纸条上,然后拴在树木上祈祷,意义是日汉共通的。[11]人走在参道上,会偶遇几只小鹿伸出头来讨食,使这里的一砖一物都显得平静而肃穆。寄木、纸条、灯笼、紫藤萝、小鹿等种种意象的交错与融合,构成了一幅幅精致的生态样景,既给予了本单调乏味的神社不竭的活力,更有利于提高参观民众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度与共鸣度,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12,13,14]   4 对现代中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启示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间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存在差异。[15]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延续,应尽可能减少对建筑本身的伤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和日本同属东方文化,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建筑,都倾向于将自然融入建筑,同时都传递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淡泊静雅之感。[16,17]但是日本现代建筑综合了西方先进生态建设思想与理念,并与本国地理社会实际相结合,建造出大批兼具生态理念和美学思想又不缺乏使用价值的建筑。反观中国,在当下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有时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将生态理念抛在脑后,带来一系列环境与民生问题。
  中国建筑设计,尤其是在一些景区内的设计方面,往往显得过于杂乱与浮躁。由于中国的景区建筑设计是由政府主导的,所以在遇到与盈利出现冲突的情况时,往往会以牺牲自然要素为先。相反,日本的建筑设计常以民间主导,体现了民众的意愿,比起盈利更注重对自然的适度开发与合理利用,将建筑与生态有机融合。日本建筑重视在土地、水等的使用周期内合理开发,在有损自然的预兆出现时及时止损,盈利为次,传承为主。这为中国建筑设计提供了许多灵感与启示。[18]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因素与自然风貌,优化建筑布局,突显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推动生态建筑迈向新台阶,做到神与形的和谐统一。[19,20,21]同时对于已经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筑群,应修复与改造,以达到建筑与生态有机融合的效果。[22,23]
  5 结语
  以春日大社为首的日本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是日本传统思想和时代潮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生态理念主要包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建筑中的人文关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给中国的景区设计、住宅设计带来了启发。日本乃至全球范围的人都应该在建筑中传承和发展生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将成为我国富国兴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2] 張弛.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03):54-56.
  [3] 张修玉.生态文明创建要因地制宜[J].中国生态文明,2016(04):33-37.
  [4] 祁文慧,杨靖.林业学术英语案例库开发研究[J].英语广场,2018(08):113-114.
  [5] 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 . Ecological Design[M]. 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6:1-257.
  [6] 刘畅,韩启群.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J].安徽文学(下),2018(12):111-113.
  [7] 奚昕.《斧柄集》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与中国的儒、释、道文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2):31-39+66.
  [8] 周淑莉.中国茶叶贸易中茶文化对英国文化影响——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3):196-198.
  [9] 杨喜刚.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式英语探究[J].安徽文学(下),2018(12):169-171+175.
  [10] 何花莲子,韩启群. 21世纪以来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J].安徽文学(下),2018(11):43-46.
  [11] 成玉峰.中国汉字中古音韵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与日语字训读音的对应研究——以ナ行和マ行以外的部分为中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86-92.
  [12] 刘晶晶,邵华.中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审美维度比较[J].安徽文学(下),2018(09):75-76+91.
  [13] 成玉峰.中国古汉语韵尾n·m对日语字训マ行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32):95-96.
  [14] 张弛,王晨澍.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康拉德与《礁湖》[J].英语广场,2019(07):3-5.
  [15] 伍静,王富银.克里希那穆提作品译介模式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3):154-155.
  [16] 章璐,王富银.基于翻译实践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J].英语广场,2019(10):57-59.
  [17] 吕鹏,杨喜刚.“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地方旅游外宣推介语言服务研究——以扬州、泰州的外宣翻译材料为例[J].英语广场,2019(04):50-52.
  [18] 王琼华,肖飞.试论YiCAT翻译的优化——以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的翻译为例[J].英语广场,2020(01):22-23.
  [19] 辛楠,鲍志坤.评宋兆霖翻译风格与策略——以《简·爱》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2019(08):23-25.
  [20] 吴婷,祁文慧.翻译“理想”与“艺术”实践——评罗新璋翻译观[J].英语广场,2019(02):57-59.
  [21] 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2):22-30.
  [22] 周方琴,王富银.化妆品广告词修辞特点的语用分析——以薇诺娜广告词为例[J].英语广场,2020(01):47-49.
  [23] 张鲁宁.生态视阈中的美国现当代南方文学——美国生态学者克里斯托福·瑞格访谈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05):80-84.
  作者简介:强薇(1999—),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陈仲伟(1993—),男,江苏南京人,研究生,硕士,助理实验师,外国语学院语言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员,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对外传播,文学翻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