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及其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在梳理日本中小修学旅行发展历史及实践运行体系的基础上,从法律和政策依据、“实施基准”、出行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经济保证等五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日本研学旅行的保障机制,这对当前我国开展和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真正地实现其综合实践育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研学旅行
  一、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的缘起及发展
   修学旅行是日本中小学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源于1882年,栃木县第一初级中学的老师组织学生到东京上野参观“第二届实业发展促进博览会”。1886年,东京师范学校开展“长途远足”, 一百多名男生用十晚十一天的时间,从东京徒步到千叶县,进行古迹参观、生物采集研究等活动,同年出版的杂志正式将其命名为“修学旅行”,它被认为是日本真正意义上修学旅行的开始[1]。次年,文部省正式把修学旅行确立下来。后来,山梨县女子师范学校为了培养女生的体力,也进行了登山等活动,修学旅行很快在全日本普及开来。
   二战爆发后,修学旅行被迫中断,1946年又重新恢复。1958年,文部省在《中小学教学指导大纲》中将修学旅行规定为“学校活动”的内容,正式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自然教室”一起,成为日本校外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活动。2015年,全日本公立初中组织国内修学旅行学校共9137所,约占全国公立初中学校的95%,参加学生人数106万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2%[2]。由此可见,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组织学校多,参与面广,修学旅行已成常态。
   关于修学旅行的目的,主要让学生在与平时不同的集体住宿活动中,在与大自然接触及了解乡土文化与历史的过程中,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概言之,旅行是形式,重点在“修学”,突出修身养性、学以致用,强调教育性,集体性和体验性[3]。
  二、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活动体系介绍
   (一)修学旅行的时间
   日本修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分别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最后一年学期中间进行。但近年由于毕业生学业负担增大,许多中学将修学旅行提前进行。一般说来,公立学校修学旅行的行程是:小学为1-2天,中学为2-3天,高中为5-6天。组织海外旅行原则上仅限于高中以
  上[4]。
   (二)修学旅行目的地
   修学旅行目的地依据年龄不同而不同。小学生的修学旅行,主要在附近的观光旅游地进行。例如关东以南的小学,大多去日光、那须、伊豆以及信州等地;关东以北一般会在东京和神奈川等地。初中生则倾向于去陌生地区旅行,例如东北地方的去首都圈,首都圈的去关西近畿地区、关西的又去首都圈。高中生修学旅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自然体验或了解战争的悲惨历史,常去的地方有冲绳、广岛、长崎等地,也有些中学组织高中生去国外参观和学习。
   (三)修学旅行的内容
   修学旅行的内容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观光体验,以体验乡土文化与自然环境为主;第二类是参观历史名胜古迹,以学习历史知识为主;第三类是参观风景名胜,游览自然风光;第四类是体育运动,组织学生游泳、登山、滑雪。它最受学生欢迎,其中滑雪修学旅行尤为盛行[5]。后来,修学旅行內容不断扩充,不少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职业选择的课程。
   (四)修学旅行的花费
   修学旅行的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住宿费、餐费、门票等。初中生两晚三天的修学旅行,约需5万多日元(折合人民币3000多),相当于日本新入职老师月收入的四分之一;高中生的修学旅行费用约10万日元,相当于日本新入职教师月收入的一半。对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一般的家长仍然会支持孩子参加修学旅行[6]。
  三、日本修学旅行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日本在《教育基本法》中提出:“培育尊重生命、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态度。培育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祖国和乡土以及为国际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此条款是日本修学旅行活动开展的最上位的法律依据[7]。文部省在《学习指导要领》中也将修学旅行规定为“特别教育活动”和学校每年例行开展的活动,并对修学旅游细节做出详细规定,如: 行前做好活动规划,阐释清楚旅游目的和预期的教育效果;旅游计划必须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并确保支出最小化;随行教师和护送人员要明晰各自的责任,合理分工等[8]。
   (二)严格规范的“实施基准”
   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之所以能大规模举行,关键在于“修学旅行实施基准”的颁布。基准分为国内与海外两种,每年都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布。目前,日本47个都道府县及政令都市的教育委员会都制定了《修学旅行实施基准》,对修学旅行的目标、出行路线、活动内容、旅行日程、实施学校、参与人数、带队教师、住宿就餐条件、旅行花费、健康和应急管理、旅行保险、旅行社资质等做出全面的规定[9]。
   (三)细致周到的安全保障
   文部省对修学旅行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学校须事先派人对旅行路线进行踩点;出行前务必做好学生的道德和安全教育工作;要有校领导带队,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和医务人员,事先做好避难、救护等各种应急预案等。对于国外修学旅行,文部省要求学校要通过地方政府事先向外务省了解拟访问国的安全、卫生等情况,并提前将人员名单和日程通知驻外大使馆,以备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得到使领馆的保护[10]。為配合学校的修学旅行活动,新干线在修学旅行高峰期还会临时开通学生专列,为学生提供安全、价廉的交通工具[11]。
   (四)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修学旅行协会    教育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专门成立了全国修学旅行协会,对修学旅行进行市场化、科学化的管理、监督和指导。该机构发布有关修学旅行的调查统计;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并且,各地也成立了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组织本地修学旅行研讨会,开展修学旅行专项调查,公告修学旅行专用交通工具、时刻表等。 
   (五)校外活动专项补助金的设立
   为了减轻修学旅行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 ,日本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修学旅行的花费。如新干线的费用,学生享受整体半折的优惠;政府开办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一般会免费向修学旅行的学生开放,对民营文化设施,地方政府会出面与其进行交涉,为学生争取价格优惠。此外,自1969年起,日本政府新设了校外活动专项补助金,为促进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又对公立学校中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旅费补助。
  四、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修学旅行在我国叫研学旅行, 它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各地研学旅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安全问题,经费短缺,保障机制不健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不足等。对此,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来完善我国研学旅行的运行,真正地实现其综合实践育人的目的。
   (一)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管理部门,健全研学旅行组织和管理体系
   研学旅行不是学校组织的简单的校外教育活动,而是涉及到安全、交通、食宿的集体旅行,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激发学校执行政策的积极性。因此,首先要在中央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研学旅行的部门,由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全国研学旅行工作做好有规划的管理。同时,在各省市成立地方研学旅行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所在地区的研学旅行事务,包括经费划拨、合作旅行机构资质审查、研学旅行实施细则制定、研学旅行方案审查、研学旅行期间和旅游、交通、公安、食品等部门的资源协调等。
   (二)加强安全方面的细节管理,解决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研学旅行是学生异地出游的集体活动,路途中不可控因素很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将会面临家长和社会的指责。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可以建立一套规范细致的学生安全出行方案,对该项活动的全程进行细致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如,活动开展前,带队人员必须事先踩点,选择有经验的导游,并为学生出行购买保险;活动进行中,做好医务人员协调避难、救护等各种应急预案,要求食品部门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旅行套餐,并保障新闻媒介的介入,实时报道、监督活动的进程。教师也可利用qq、微信,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的信息。
   (三)探索多元化的研学旅行经费筹措机制,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经费是制约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保证其经济性。政府首先要划拨专门的研学旅行经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除出行费用;其次,政府要做好协调工作,如和旅游部门沟通,旅游景点对学生采取半价或全免的优惠政策;在食宿方面,主管餐饮的部门可以和酒店沟通,给予学生一定的优惠;最后,通过宣传让家长认识到研学旅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
   (四)建设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凸显研学旅行的“教育性”
   促进研学旅行中“研”与“游”深度融合,做到既不流于形式,又不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首先,用课程要素来规范研学旅行活动。某种活动是否课程化,重要标志是关于这一活动是否有规范化的课程文件,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等[12]。因此,研学旅行活动要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必须制订研学旅行计划、课程标准、实施、评价、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的文件,保证其合法地位,才能保障其有序有效开展,也才能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归属感,并引起家长的重视与支持。
   其次,要重视研学旅行主题课程的开发。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成人旅游线路用几个涉及修学游主题的活动稍加点缀,于是普通旅游线路变成了专门针对学生推出的修学游线路[13]。其后果是研学旅行彻底地沦为走马观花式的景点参观,失去了教育性。为避免这种现象,应在深度挖掘本地及周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出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主题课程,使“游”和“学”做到深度融合。
   最后,要重视课程评价环节。研学旅行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价值体验,而不是获得了多少知识。评价的方式以提交作品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可以是文字、照片、绘画、甚至图文并茂的总结。评价的标准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发现,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
  [参考文献]
  [1][11]陈世华.行走中的“必修课”——日本修学旅行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N]. 光明日报.2017-10-07(7).
  [2][3]李冬梅.日本的修学旅行:举社会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课”[J]. 人民教育.2017(23);36-39.
  [4]高峡.揭秘日本修学旅行:与社会和人交流[N].中国教育报.2016-12-30.
  [5]朱永新 许庆豫.当代日本中学生与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10):90.
  [6]日本全国修学旅行协会理事长岩濑正司:教育是一瞬间的事也是永远的[EB/OL].http://www.mingde.com/news/show-2798.html.2018-3-27.
  [7][8][9]罗朝猛.日本修学旅行:行走中的“必修课”[N].中国教育报.2017-09-01(7).
  [10]杨生 司利 张浩. 日本修学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究[J]. 旅游研究.2012 (2):25-29.
  [12]殷世东 程静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4):116-120.
  [13]白四座.修学旅游:如何“游”“学”相长?[J]. 中国经济周刊 .2008(25):3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武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8GB 015。江漢大学2017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武汉市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Jhdxyjs17jy002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47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