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黔东南侗族鼓楼特色的现代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硕 唐昌乔 张超

  摘 要: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都是依靠口传身授,没有可供参阅的文献,这对侗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此次选取黔东南肇兴侗寨为设计环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鼓楼为主要元素,进行系列性的地域公共景观设施设计。经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和田野调研,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应通过怎样的方式设计出地域性的作品能在融合自然人文的前提下,带动肇兴侗寨的旅游发展,进而促进“鼓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侗族 鼓楼 公共设施设计
   一、黔东南鼓楼营造技艺基本概述
  “未建寨子,先修鼓楼”的侗寨,鼓楼作为侗族寨子文化崇拜的标志,凝聚着这个民族的兴衰和记忆,静静地屹立百年。鼓楼形似杉木,取材杉木,来源于自然又表达着侗族子孙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鼓楼是侗族建筑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的不仅是一栋建筑,他集中着宗教、民俗、法律等一系列的作用,承载着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
  侗族鼓楼凝聚着侗族特有的文化寓意。鼓楼整体形态类似“杉树”,寓意侗族宗族繁衍源远流长。建楼时选材主要为当地“杉树”,一般由寨子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挑选,笔直,高度粗细均匀的杉树进行底柱的构建。鼓楼层层叠加,每层的建筑外檐多以民间故事和劳作传说进行图腾记录,图腾主要以“山神”,“水神”,“树神”等大自然的题材,意在风调雨顺等美好的愿望。鼓楼的下方,由坐凳依附底柱围绕一圈组成空间,在中间设有火塘。侗族是依山傍水的民族,火塘的设立,为村寨的精神凝聚提供的场所。侗族鼓楼丰富的文化寓意,承载着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的强大创造力。
  侗族鼓楼建筑不仅寓意丰富,其工艺堪称一绝,整栋鼓楼建造时不需要一颗铁钉纯实木打造,整体用榫铆构建,其独特的建造工艺代表着侗族地域性的民族传统技艺。侗族鼓楼的主要支撑柱多为偶数,一般常见的底柱越多,整体层数可以越复杂,整体结构和制作工艺也越难。侗族鼓楼多样的整体造型通常设有对应的宝顶,一般来说,侗族鼓楼顶部主要分为攒尖顶和歇山顶两种。宝顶主要从偶数边的多少,使楼的体积、高度、造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侗族鼓楼在侗族俚语中称为“堂瓦”,直译就是“大家说话的地方”。侗族不像水族有“水书”这样的少数民族神秘的文字,只有通过俚语、歌曲、图腾和建筑技艺等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因此侗族鼓楼的营造技艺,没有文字的记录,更多的是掌墨师熟能生巧口口相传,这样奠定了侗族鼓楼营造技艺保存至今的文化意义。因此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经久不衰的传承下去,不只是保护几座楼就能实现的。只有基于地域特色将现代技术融入其中,保护古寨的民族氛围,达到保存当地族人的环境,带动合理的旅游业的发展的效果,从而促进侗族鼓楼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实地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以肇兴侗寨为对象,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选取于此,侗族建筑文化带向全世界。此次田野调研选取肇兴侗寨为例,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如下:
  优点:
  ①资源丰富:肇兴侗寨有着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肇兴侗寨主要以侗族大歌和鼓楼群为著名,寨中五座鼓楼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黎平县以依山傍水,原生态的侗寨文化保存较为完整。
  ②地域交通方便:村寨距离从江高铁站仅有五千米,因近几年政府的投入,机场和高速公路交通体系的构建,讲游客和肇兴侗寨的距离拉近,带来大量客源。
  ③设计现状良好:在大量的人文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此次调研发现景区多处细节有基本的审美意识,如下图所示,大门入口基础的标识完善,旅游车及站牌都有“古寨本土”的色彩符号细节,包括以“三条鱼叠加”流线的寨子主地图,特别是寨内的工艺体验馆,私营染坊,现代新入住的餐饮和民俗招牌,在地域特色和设计感。
  不足:
  ①灯光设施较弱:以灯光为一大特色的肇兴侗寨,灯光效果所营造的景观氛围是一大看点。但是在旅客照明设施上存在不足,比如水岸没有照明设施,夜晚漆黑无灯;主干人行道路除了店铺的灯光,缺少统一的一、二级公共照明设施。
  ②公共设施导视系统薄弱:整个景区只有一块主地图导示和少量简介牌,多处转角处以及景区入口缺少统一的导视系统。
  ③公共设施设计感匮乏:寨内垃圾桶、座椅等基础设施和国内公园的公共设施雷同,设计照搬导致缺少地域色彩,显得千篇一律。
  此次调研除了和当地相关政府进行地方文献的学习,更多的站在这片没有过度开发的古老古寨前,欣喜于历史底蕴的厚重和民族艺术的精深,对古寨的保护念想油然而生。
  三、作品展示及设计说明
  整个设计的元素按使用地域的类型分为两个层次:在道路公共区域,以“鼓楼”的挺拔磐固等纵向特点为主要元素,使景观设施和纵向上的建筑结构特点相呼应;在临水及座椅方面,采用侗寨“鱼”文化的曲线进行融合,将人文气氛融入到旅行体验中。
  A道路地灯:道路地灯分为顶部、中部、底座三个部分。顶部灯檐叠加的层次和鼓楼层层叠加的建筑特点相互呼应。中部的灯桶采用木棍搭接的方式和鼓楼内部结构的特点有同工之妙,底座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采用当地石材,与石铺道路浑然一体,宛如一座座小塔十分精巧。
  B导示系列:意在完善,重在弥补重要地段导视系统的缺失。例如景区广场缺少公共的休息区导示、停车场导示等;部分景点临近深水区,同样缺少相关警告牌。导示牌的设计元素汲取于侗寨徽标三条鱼,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水波纹的磨砂玻璃与实木相结合,并在右下角水波图腾的折射下,使得整体效果宛如一条条灵动的游鱼穿梭摇曳在斑驳的古寨当中,将所要呈递的导示信息,借助鱼的造型,浮动在游客们的视线之间。
  C公共座椅:调研途中发现侗寨的公共座椅虽然是原生态造型,但延续的依旧是十多年前第一批公园的座椅造型。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能将它的体验感提升,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将座椅进行了改良。座椅提取侗寨徽标三条鱼的雏形,进行拉伸,在木条的层次上采用建筑层层叠加的关系进行排列,营造出一个符合人体工程学且具有流动感的曲面,并为游客带来更加舒适的休息感受。公共座椅的设计张力与质感,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语
  侗族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审美价值,侗族鼓楼大木结构的营造技艺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也是刻不容缓的。如何利用现代科学理念,基于原生态的设计原则进行文化的延伸,打造富有地域特色主题村寨,营造地域文化旅游景观氛围,从而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提高地方经济效益,更好地保护大环境,也将是后续需要继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范俊芳.侗族建筑文化的瑰宝——鼓楼[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 24(5).
  [3]劉继炜.鼓楼——超越建筑的文化符号 [M]. 大众文艺期刊, 2015.
  [4]范俊芳, 熊光耀.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J]. 中国园林, 2010(7): 76-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8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