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生活情境学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村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立足于他们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看数学、用数学,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操作,激发兴趣。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应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使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讲解平移的特征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传统建筑——屋顶两边是全等的三角形,接着要求学生用纸剪出一个三角板,并顺着正东方向将三角板平移3厘米,观察平移之后的三角板与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没有变化。学生亲手操作,得到了三角形在平移之后和原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等结论。
  创设情境,帮助理解。数学情境是包含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情境,是产生数学知识的背景,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讲解“等式的性质时”,教师先拿出事先准备的天平,将物体A放进天平的左盘,将重量相等的物体B放进右盘,让天平保持平衡;接着将几个质量均为1g的砝码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学生发现如果往左、右两盘各加或减相同个数的砝码,天平依旧是平衡的。观察到这样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等式的性质。又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时,教师先带着情感朗读《日出》的精彩片段,并配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的动画,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将海平面看作一条直线,将太阳看作一个圆,一共可以发现几种位置关系。经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发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更好地理解了知识点。
  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是运用,当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数学知识之后,就应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以便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按照银行的汇率计算利息的作业:利息税一般是利息的20%,银行如果年存款利率是1.8%,张先生把一年存款取出时扣除了36元利息税,请问张先生存款是多少?教师还可以按照房屋装修问题设计生活化拓展练习:小明家准备装修新房子,如果让甲乙两家装修公司一起装,只需6个星期就能完成,工费是5.2万元;如果单独让甲公司工作4个星期之后由乙公司完成剩下的工作,工费支出为4.8万元;如果只选择由一家公司装修,要求最省钱,那么小明家应该选择哪一家装修公司?这样的问题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感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促进实践,培养能力。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带领他们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感受数学无穷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包装纸箱”,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生活中的多样化产品包装盒,归纳其形状特征,探究长方体及其表面积,进而学会设计长方体包装纸盒,并进行美术装饰。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列出一个提纲:长方体与其表面的特征有哪些?沿棱將一个纸质长方体剪开,得到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形,需剪开几条棱?该平面展开图有哪些特征?又如,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测量物体高度”时,要求学生在学校周围或郊外自主选择一个物体,按照当时的气候和被测物体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已有测量工具将测量高度的方案设计出来,并得到结果。
  (作者单位:汉川市汈汊湖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