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菠菜和菠菜子本草考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波 张馨元 刘鸿雁 刘渊 魏万军 李成义

  摘要:本文通过菠菜、菠菜子本草考证,阐明菠菜为药食两用类植物,来源于藜科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的全草,本草学中菠菜子应为菠菜果实。菠菜自唐代就作食用、药用,菠菜、菠菜子具有不同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为菠菜、菠菜子的药食两用开发和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菠菜;菠菜子;本草考证;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R2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0)01-0009-0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0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extual Research on Spinach and Spinach Seeds
  LI Bo1,2, ZHANG Xinyuan3, LIU Hongyan1, LIU Yuan1, WEI Wanjun1, LI Chengyi2
  1. Pulmonary Hospital of Lanzhou, Lanzhou 730000, China; 2.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3. Qingyang People's Hospital, Qingyang 745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spinach and spinach seeds, this article clarified that spinach is a kind of food and medicine, which is from the chenopodiaceae plants Spinacia oleracea L. Spinach seeds in the herbology should be spinach fruit. Spinach has been used for food and medicin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Spinach and Spinach seeds have different efficacy and modern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y have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spinach and spinach seeds.
  Keywords: spinach; spinach seeds; textual research;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菠菜來源于藜科菠菜属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又称菠薐,既作蔬菜用,又可入药,属药食同源类植物,具有利五脏、通肠胃热、解酒毒功效[1-2]。菠菜子是菠菜的果实,又称菠薐菜子,具有清肝明目、止咳平喘之效,主治风火目赤肿痛、咳喘[3]。菠菜作为药材在许多中药方剂和民间验方中广泛使用,作为蔬菜,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其种植技术、遗传多样性等,作为药材,国内学者对其安全性、药效等方面做了初步研究[4],但对其基原、性状、功效和用药历史考证报道较少。随着对药食两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和民族、民间药材挖掘使用,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药物检索发现,仅2017年使用菠菜、菠菜子、菠菜根或其提取物作为人用调味粉、药用辅料、药物组合、保健食品、食品等原料申报发明专利就有28项[5]。研究发现,菠菜中含有生物碱、皂苷、糖类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菠菜提取物在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高血脂和降糖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6-7]。因此,有必要对菠菜及菠菜子进行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并为菠菜和菠菜子的临床合理应用和药材资源开发提供文献依据。
  1  菠菜和菠菜子传入中国及其食用历史考证
  最早有关菠菜记载的史料出现在唐代,大约于唐贞观年间,原产颇陵国(今伊朗)的菠(波、波菜,即今之菠菜)由泥婆罗国(今尼泊尔)使臣作为菜蔬进贡传入我国,作为菜蔬食用,菠菜自唐代传入我国,在古代多种史料和现代研究中已有证实[8-9]。
  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载,我国本草学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植物药,古代本草学的发展建立在对植物、矿物、动物等药用属性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同时本草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外来物种的研究和使用,菠菜传入中国以后开始小范围种植、食用,同样引起了医药学家的关注,菠菜入药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医药学家孟诜的《食疗本草》,这和菠菜传入中国的时间基本一致。随后菠菜在我国的种植区域和食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开始被后世多种本草学著作记载。
  2  菠菜和菠菜子本草考证
  2.1  菠菜、菠菜子名称及药用部位考证
  自《食疗本草》开始收载菠菜、菠菜子的药用情况,古代本草学记载菠菜名称和入药部位不完全相同,存在一物多名现象,且并未严格区分菠菜和菠菜子,见表1。由表1可知,菠菜异名较多,本草中的主要异名菠薐,菠薐菜与今之菠菜一致,由于菠菜根色赤,又称赤根菜,红根菜等。   其入药部位据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用茎、叶,明、清时代亦有全草及根入药记载,但没有区分菠菜和菠菜子,直到近代随着本草学的发展和对菠菜使用经验的总结,《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将菠菜、菠菜子逐渐加以区分使用,并分别单独收录,菠菜和菠菜子既可鲜用,可也晒干使用。
  2.2  菠菜植物基原鉴定及考证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七卷菠薐(赤根)项下最早对菠菜原植物进行了详细描述,为菠菜的原植物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菠菜栽培为藜科Chenopodiaceae菠菜属Spinacia植物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本草纲目》和《中国植物志》记载其主要植物特征为茎中空,叶质柔、厚,叶形长而大如戟形,根似桔梗,主根明显,呈红色;花分雌雄,就茎开小红花,似穗状,雌花结实,果实有刺似蒺藜[13],同时还详细记载了菠菜分春、秋两季种植。通过对比《本草纲目》及其附图与《中国植物志》中对菠菜植物形态描述,结合实地考察(标本经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王明伟副教授鉴定为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及其果实),发现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根、茎、叶、花、果实等植物形态与色泽等特征与记载中描述基本一致,见图1。
  《本草纲目》记载花为红色,而《中国植物志》并未进行具体表述,据实地考察甘肃兰州地区栽培菠菜,并查阅《中国植物志》图谱(拍摄于山东济南,鉴定为Spinacia oleracea L.),发现菠菜开花后颜色多为黄绿色,但也有呈现红褐色的,这可能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开花时节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古代本草所载菠菜、菠菜子植物基原应为藜科Chenopdiaceae菠菜属Spinacia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
  2.3  菠菜子来源考证及性状鉴别
  关于菠菜子性状本草记载,始见于《本草纲目》对菠菜果实“雌着结实,状如蒺藜子”的描述[13],《本草纲目》中的描述和《中国植物志》中的苞片革质或硬化,苞片顶端残留2小齿,背面通常各具1棘状附属物基本一致,这也与《中华本草》《浙江药用植物志》《中药大辞典》对菠菜果实的描述“胞果硬,通常有2个角刺,果皮与种皮贴生”相吻合[3,20]。
  自《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开始将菠菜与菠菜子分开收载,但都认为菠菜子来源为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的种子,通过查阅《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等本草资料中菠菜子的性状描述和采收情况,并结合对14份菠菜果实样品和种子(见图2)观察,菠菜果实性状明显和种子不同,菠菜种子较小,种皮红褐色、光滑、具光泽,因此认为,一般统称的菠菜子实际上是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的果实。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我国栽培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又分为有刺var.spinosa Moench和无刺var.inermis Peterm.2个变种,其主要分类依据是其果实是否有刺以及叶片特征,栽培上分别称“尖叶菠菜”和“圆叶菠菜”,除植物形态和果实上的区别外,2个变种在AFLP分子水平上也基本可体现出不同差异[21]。
  調查和样品分析发现“尖叶菠菜”叶片薄而狭小、叶面光滑、先端锐尖或钝尖,叶柄长,果实有刺似蒺藜;“圆叶菠菜”叶片肥厚,椭圆形或卵圆形,先端钝圆,褶皱较多,叶柄短,果实无刺或刺不明显。
  分析14份菠菜果实样品(详见表2),发现其中5份有刺,9份无刺,且同一地区样品同时具有无刺和有刺2种果实,调查发现同一区域同时栽培2个变种。有刺菠菜果实样品刺的长短及2个小刺之间的开合程度根据样品产地不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无刺果实样品中个别果实有1个刺,或2个刺退化为不明显的刺状突起,变种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栽培过程中引种、杂交培育、种植变异或生境有关,变种的出现历史以及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2.4  菠菜和菠菜子功效考证
  菠菜子入药的记载要晚于菠菜的入药历史,古代菠菜子入药始见于明代《滇南本草》务本“刺蒺藜”[11],直至《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明确将菠菜和菠菜子(果实)分开收载,认为菠菜和其果实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滇南本草》范本和其他本草典籍中记载菠菜性平、冷(凉),味甘,其功效详见表3。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本草典籍中,其功效不相同,主要有三类:①通肠胃热;②通血脉,调中气;③滋阴、平肝、生血。菠菜子的性味历代本草记载较少,其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止咳平喘。历代本草几乎都强调菠菜不能多食,多食则伤肠胃,这也印证了菠菜性冷、滑的特点。由以上可知菠菜和菠菜子功效不同,属来源于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2种不同药材,古今本草对菠菜和菠菜子的功效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对菠菜、菠菜子的性味、功效、食用禁忌等深入研究有利于明确其药用价值和资源开发。
  3  小结
  3.1  生物分子技术鉴定菠菜种质的必要性
  菠菜基原为Spinacia oleracea L.,但存在有刺var.spinosa Moench和无刺var.inermis Peterm.的2个变种,在种植过程中又有发生很多种质的变异,导致其种内种质资源混乱,种子类药材外观性状较为相似,尤其同一属内更是很难区分,因此可利用植物种子富含蛋白质类成分的特性,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建立分子鉴别方法,为菠菜及其果实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3.2  需进一步研究菠菜及菠菜子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菠菜及其种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虽有一定研究基础,但是不够系统和深入,国内对其作用物质基础和机理研究较少,致使其资源利用受限,也导致其在临床中的使用受限,随着目前对菠菜及其种子药食同源开发利用的增多,应对其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安全性等进行系统研究。   3.3  菠菜及菠菜子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目前菠菜及菠菜子在临床应用受限,应进一步收集临床应用资料,充分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逐步建立其种植和加工规范,建立其药用或食用质量控制标准,依据现代研究结果,深入研究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为进一步开发药食同源类保健食品、食品以及民族药发掘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诜.食疗本草[M].郑金生,张同君,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230.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25.
  [3]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二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477-1479.
  [4] 掌禹锡.嘉祐本草辑复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79.
  [5] 国家知识产权局.药物检索[EB/OL].[2018-09-29].http://www. satcm.gov.cn.
  [6] 吴开莉,吕华伟,颜继忠.菠菜中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16,18(3):222-227.
  [7] 徐清萍,安广杰,王素珍.菠菜提取物抗氧化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2):31-36.
  [8] 石潤宏.菠菜入华考[J].阅江学刊,2014(1):139-148.
  [9] 谭晓蕾,彭勇.《本草纲目》收录外来药物的整理研究[J].中药材, 2014,37(11):2099-2102.
  [10] 尚志钧.《日华子本草》辑释[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0.
  [11] 兰茂.滇南本草:第二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87-89.
  [12] 刘文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M].陈仁寿,杭爱武,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64-1265.
  [13] 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45.
  [14] 吴儀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27.
  [15] 姚澜.本草分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0.
  [16] 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80.
  [17] 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48.
  [18] 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一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79-80.
  [19] 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61.
  [20]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2518-2519.
  [21] 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M].姜典华,姜洪涛,姜典勋,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61-162.
  (收稿日期:2018-10-08)
  (修回日期:2019-02-18;编辑:梅智胜)
  基金项目: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017-RC-19、2016-RC-15、2015-RC-13)
  通讯作者:李成义,E-mail:gslichengyi@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8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