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视阈下农户社会行为调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舒益
摘要 以海南省和河北省共7个村庄的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的方式,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探讨农民社会行为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南北方農户社会空间行为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地区不同性别与从业类型的人社会行为也存在差异。第二,从业类型是导致农户迁移的重要因素。第三,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区迁移。南方样本村庄中21%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大多数迁移距离不超过30 km;北方样本村庄中迁移率为71%,迁移距离基本上为20 km以内。第四,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严重,通过分析发现,务工人员平均年龄为29岁,务农人员平均年龄为63岁。从规划层面提出乡村振兴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土地复垦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关键词 社会行为空间;日常生活路径;相关性分析;乡村衰落
Abstract This paper took 7 villages in Hainan Province and He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used onetoone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social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ime and spa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patial behaviors of farmers in the south and north, an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behavior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types of employment in the same area. Second,the type of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migration of farmers.Third, the rural labor force continues to migrate to the urban areas. Twentyone percent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sample villages in the south migrated to cities and towns, with most of the migration distance being no more than 30 kilometers. The migration rate in the northern sample villages is 71%, and the migration distance is basically no more than 20 kilometers. Fourth,the aging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countryside are serious. 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age of the workers is 29 years old, while the average age of the farmers is 63 years old. Propos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posals at the planning level: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reform and improve the land system,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reduce the rate of land reclamation;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develop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Key words Social behavior space;Daily life path;Correlation analysis;Rural decline
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问题日益突出,农村衰落日益严重。基于这一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有关乡村振兴的意见,将乡村振兴从讨论层面提高到了战略层面。其中劳动力迁移是导致乡村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围绕农村劳动力而展开的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力迁移是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会导致农户老龄化、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1-3]、农村土地闲置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大量流失还会导致农户空心化、土地空心化等“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农村逐步走向衰败甚至消亡。因此,围绕农村劳动力而展开的乡村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乡村衰落做了大量的研究。蒋天文等[4]从农村频繁的单向人口流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复杂性和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集体行为等五个方面对农村社会的衰落进行了阐释。刘彦随等[5]认为农村劳动力大量迁移、农村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土地利用粗放、留守儿童多、人口老龄化、农村小学巨减、老人自杀率高是乡村衰落的主要表现。杨忍等[6]根据农村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全面评价了中国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进行了地域分区并总结了农村空心化的4个方面:农村土地、人口、农村以及基础设施的空心化。郭国仕[7]认为,城乡经济资源、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的不平等分配是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这些研究者从乡村衰落的诱因、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分析与研究,但是以农村农户行为主体为研究对象的社会行为时空间方面的微观研究还有待丰富。 近年来,从行为个体的微观角度研究农村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很多学者从城市主体行为、时间利用等角度对城市居民通勤、购物、休閑、消费等时空间结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研究了特定空间、特殊群体等的活动规律。一些学者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考察城市和农村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异的变化,探索商业空间、居住空间乃至认知空间。洪惠坤[8]以重庆市乡村空间“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效率演变和“三生”空间优化的微观主体需求意愿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兰宗敏等[9]研究了北京若干个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结构。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宏观方面的以及以城市或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的微观方面的研究,而对农村行为主体的微观研究还寥寥无几。
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实际社会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的研究为数不多。综上所述,笔者基于对河北省唐山市4个村庄以及海南省琼中县的3个村庄的调查,从农户日常行为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入手,分析不同地域、从业类型的农户不同的活动轨迹,研究分析农户流动的现状,总结量化结果,尝试给出合理性的建议。
1 实地调查与数据获取
1.1 研究区域与调查时间的确定
1.1.1 研究区域的选择。①地理区位。该项目的研究区位均为沿海地区,其中一个研究区域位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另一个位于琼中海峡附近,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可以作为南北方区域的对比。②地势。河北省乐亭县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海南省琼中县为山地与丘陵地区,可以作为地势的对比。③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地区均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代表地区。
1.1.2 调查时间的确定。调查时间选取的是南北方农村的农闲季节,农户有较多时间配合调查。调查数据获取的均为日常的社会活动,而非某一时期的特殊活动。
1.2 研究区域概况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该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地貌有高山、低山、丘陵、台地河道、阶地等。境内山峰林立,最高点为五指山,最低点为白马岭采伐场旧址。由于琼中县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宜人,雨水充足,土地肥沃,是一个发展农、林、热、牧的综合性农业大县。该研究选取琼中县长征镇新寨村、新丰村和什马村进行问卷调查。
乐亭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位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气候为温带季风性类型。乐亭县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齐全,交通便利。由于平坦的地势、优越的地理区位使得乐亭县形成农业、养殖业发达,工业、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态势。该研究选取了乐亭县汤家河镇泥滩村、小河西村、老爷庙村以及胡林张庄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1.3 数据来源
该研究对农村流动人口开展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社会行为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和“一对一”深度访谈。调查内容为农村居民日常的行为活动,调查的日常活动包括生活必须时间(睡眠、用餐、家务)、社会必须时间(工作、购物)以及自由支配时间(娱乐)[10-11]。
调查地点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泥滩村、小河西村、老爷庙村、胡林张庄村4个自然村以及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什马村、新寨村和新丰村3个自然村,调查对象为7个自然村的村干部及普通村民。问卷发放时间共分为3个时间段,分别为为2018年1月27日—2019年2月16日、2019年3月28日—4月6日和2019年4月20—26日,共发放问卷319份,回收319份,其中307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96.2%。以地域来划分,汤家河镇4个村共发放问卷169份,回收问卷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 98.8%;长征镇4个村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其中14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93.3%。通过与调查对象的面对面深入访谈所了解的情况表明,问卷调查的对象基本上涵盖所调查区域的村民的的各种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4 数据分析方法 该研究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处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农户社会行为现状分析,而多元线性回归主要用于农户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2 农户社会行为实证分析
人类活动要受到年龄、性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行为个体受到自身属性、生活状况、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等人群的社会行为差异,该研究采用SPSS 25.0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1 农户社会行为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 25.0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年龄与睡眠、用餐、工作、娱乐、购物等社会行为具有负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活动距离降低;性别与农户社会行为基本没有相关性;从业类型与村民社会行为空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2.2 农户社会行为现状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该研究把性别、从业类型以数字来代替,即1=“男”,2=“女”;1=“务工”,2=“务农”,3=“上学”,4=“半工半农”。其中男性样本为188份,女性样本为119份,样本分布较为合理;样本年龄跨度较大,符合样本多样性。
南北方农户活动时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图1、图2):南北方农户活动最大距离均为工作时间与购物时间,最小距离为睡眠、用餐、家务以及娱乐时间;北方农户现居住地距离原住地较远,南方农户大多数现居住于原住地。这里的距离指空间上的距离,在小的地区(小尺度的研究),可以忽略地球曲率的影响,通常使用欧式距离。对于空间上的2个点i,j,其坐标分别为(xi,yi)、(xj,yj),那么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
2.2.1 时间分配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图3),农村居民生活时间大部分花费在“睡眠”和“工作”上,“购物”所花费的时间每天人均不到1 h,娱乐时间仅为全天时间的1.2%。通过了解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农村居民收入相对城市居民来说收入比较微薄,大部分粮食、蔬菜等都是自家种植,很少出去购买;村里娱乐设施比较少,村民娱乐项目基本是在自己家里,加上农活比较劳累,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娱乐方面。 从图4可以看出,对于 “睡眠”“工作”“娱乐”这几个指标来说男女差异不大,但是“用餐”“家务”和“购物”这3个指标男女差异较大。男性在“用餐”“家务”和“购物”这些活动上花费时间较少,而女性所花费时间相对较多。
2.2.2 空间特征分析。
从距离角度整体来看(图5),调查样本中村民睡眠、用餐、购物、家务、娱乐等均为短距离活动,说明从整体来说,村民生活居住等并未离开原住地,通过了解发现,农户购物遵循便利原则,生活日常购物均在本村或者镇上;但工作方面距离相对较大。对于“娱乐”方面,南方农户反映村庄内部基本没有娱乐设施,而且山区网络信号差,借助于电子设备的娱乐行为很难实现,因此村民的娱乐生活相当匮乏。而北方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大多数行政村均设有便民服务点,包括娱乐、购物、快递等方面。
同样,其他指标在南北方也是存在差异的,如图6~7所示,南方农户针对不同的从业类型各种活动的距离相差不大,因为地势的原因,该地区的村民务农和务工的距离相近,绝大多数村民均居住并且生活于原住地;相对来说,北方村庄差异较大,务工人员大多不居住于原住地,由于沿海地区工业较发达,大多数人选择定居于距离工业区较近的住宅区,或者居住于县城地区,而务农人员则大多数居住并且生活于原住地。
2.3 农户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该研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每个因变量分别构建模型,分别为年龄影响因素模型、地理区位影响因素模型、耕地资源影响因素模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模型以及从业类型影响因素模型。
式中,b0为常数;b1,b2,…,bk称为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bi(i=1,2,…,k)的意义是,当其他自变量都固定不变时,自变量xi每变化一个单位而使因变量y平均改变的数值。
该研究利用SPSS 25.0进行分析,逐步筛选提出一些不显著或没有意义的变量,最终保留的变量如下:其中Y表示“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X1表示“地理区位”,X2表示“人均耕地资源”,X3表示“基础设施建设”,X4表示“从业类型”,X5表示“年龄”。结果表明各变量的T值的显著性均小于0.05,都能通过T检验,表明这5个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迁移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
2.3.1 地理区位影响。
该项目所调查区域均为沿海地区,但地势、气候等的不同造成了两个地区村民社会行为的差异。
通过走访河北省和海南省7个村庄发现,由于地理区位、气候环境、政策环境等差异,2个省份村庄从业类型、活动轨迹、生活方式和居住地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调查发现,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汤家河镇4个村庄中,务工人口占村庄总人口的85%左右,其中大部分村民从业类型为半工半农,但是务农时间仅为整个工作时间的5%左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非农收入,耕地收入微薄,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果树以及大棚作物等,其中小麦、玉米、花生等劳动成本低,各种投入成本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收入低下,平均年收入为19 500元/hm2;另外果树大棚作物收入相对来说要高一些,但这些作物劳动成本高,资金投入也比较高,年均收入大概在105 000元/hm2,远远低于非农收入。
而海南省琼中县长征镇3个村庄中,务工比例仅为7%左右,但是因受到学历、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仅为36 000元/年左右;而据了解,当地主要以园林种植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槟榔、香蕉、椰子、橡胶等,人均年收入7万元左右,远远高于务工所得收入。因地势的原因,该地耕地基本都为山地,由于交通的制约,该地农户绝大多数居住在原住地,以便于耕作。
2.3.2 耕地资源影响。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负面影响。耕地资源越多,需要的劳动力人数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绿化、工厂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乐亭县的耕地与房屋占用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乐亭县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因而所需劳动力随之减少,大量劳动力流向工厂、县城等城镇地区;再加上房屋拆遷导致的农户被动转移,农村耕地数量、人口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琼中县工业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加上丰富的耕地资源,因此劳动力流失现象目前不太严重。但是,据村民反映,由于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山林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村民收入正在逐渐下降。
2.3.3 基础设施影响。
由于山区地势的局限性,交通、基础设施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比如购物问题,因地势不平坦,村庄规模难以扩大,因此村庄内部很难设立购物点,因此各村庄需要到几公里以外的镇上进行采购。基础设施问题如网络、自来水、娱乐设施等不健全,已经导致大量居民向城镇流动。另外,教育、医疗条件也是促使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2.3.4 迁入地虹吸影响。
城乡差距是促使人口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农村来说,城镇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交通、居住条件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南北方农户社会空间行为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地区不同性别与从业类型的人社会行为也存在差异。从生活轨迹来看,南方务工人员往返于原住地和工作地之间,而北方的务工人员则大多数往返于现住地与工作地之间,少部分往返于原住地与工作地之间;务农人员则地域差异不大,大多往返于原住地与耕地之间,男性劳动力时间偏向于工作方面,女性劳动力时间重心更偏向于家庭。从时间分配来看,男性在工作方面所花费时间相对女性来说较多,而在家务和购物方面所花费时间少于女性。
(2)从业类型是导致农户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方农户针对不同的从业类型活动的距离相差不大,不同从业类型的村民活动范围相差不大,绝大多数村民均居住并且生活于原住地;北方村民务工人员大多迁离原住地,由于沿海地区工业较发达,大多数人选择定居于距离工业区较近的住宅区,或者居住于县城地区,而务农人员则大多数居住并且生活于原住地。 (3)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区迁移。该研究深入调查了2个地域共7个村庄,通过记录村民日常活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数据,分析了村民社会行为空间特征,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于7个村庄之中,南方样本村庄中21%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大多数迁移距离不超过30 km;北方样本村庄中迁移率为71%,迁移距离基本上不超过20 km,迁移目的地基本上为县城和海港经济开发区。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包括地理区位、耕地资源、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
(4)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这个问题存在于本研究所调查的全部7个村庄之内。通过分析发现,务工人员平均年龄为29岁,务农人员平均年龄为63岁,且刚刚毕业即将进入工作的学生很少有人选择务农。其中一些中年人表示只有等年老以后可能会选择回去农村养老。
3.2 建议
人口迁移是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造成人口迁移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农村资源或要素的过度流出会弱化一些市镇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该研究针对乡村衰落与振兴提出一些村庄规划方面的建议。
3.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不同村庄的不同情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的各项短板,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比如增建农村垃圾处理点,改善居住环境;山区地区应着重加强交通方面的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3.2.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减轻城镇的虹吸效应。同时,要发展新型农业,为农村居民规划合理的农产品销售路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3.2.3 以旅促农。从样本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均为沿海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同时乐亭县存在着一些污染工业,比如钢厂、焦化厂等,整治规划引导产业朝向生态环保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方向发展,以旅助农、以工促农。在农业发展方面,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及体验农业等;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来看,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
3.2.4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各个行政村管辖范围内的自然村可以适当合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公共用房和自有房产资源,建设农村养老服务大院、老年人集中居住区。有效衔接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政策,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LIU Y S,LI Y H.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2017,548(7667):275-277.
[2] 章乐,郑循刚.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特征分析:基于成都市5镇17村的实地调研[J].中国土地,2017(1):40-42.
[3] 李国珍,张应良.村庄衰落的多维表现及有效治理:258个样本[J].改革,2013(5):88-96.
[4] 蒋天文,李彩云.农村社会的衰落——五种观察维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437-442.
[5]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6] 杨忍,刘彦随,陈秧分.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J].地理研究,2012,31(9):1697-1706.
[7] 郭国仕.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龍岩学院学报,2013,31(3):88-96.
[8] 洪惠坤. “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9] 兰宗敏,冯健.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基于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2,32(4):409-417.
[10] 王加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时间生活的类型划分及其结构关系: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3(2):101-110.
[11] 齐心,田翠琴.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时间配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61-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3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