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建设和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仓军
【摘要】根据就业岗位任职要求,可将机电类专业集群建设,专业群内的专业因工程对象相同,反映在课堂内容上有很多共同理论技术基础,可以构建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机电专业群 模块化课程 课程建设和管理
一、中职机电技术专业群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学习某一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生产管理一线对设计,决策等任务进行创造性实施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毕业生不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决策,主要对已有设计等任务进行实施,对一些高技术的职业岗位进行直接操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电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过细的专业划分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不同的专业具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
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可以院级特色专业为核心专业,将工作性质相通的职业集合为职业群。专业集群建设有利于提高学院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形成学院专业特色。为适应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工作要求进行课程解构。确定职业要求的能力标准,清晰的梳理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基本环节。根据模块教学目标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学生如何运用所獲得理论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
课程模块是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模块课程依据工作逻辑与工作任务不同有所差异,进行模块组合。独立的模块学习单元,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的单位任务,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和材料。课程结构的核心意义是突破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课程重构,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进行梳理,根据专项能力划分课程模块,根据模块教学目标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模块化,将实践知识与实际运用情境有机结合,一门模块课程可设计为若干模块,项目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不同存在差异,可通过多条路径选择。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模块间的关系是平衡递进关系,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的单位任务,对所需采取动作进行描述,明确训练项目名称,通过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群内的专业因工程对象相同,课程内容有很多共同的理论技术基础,开设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生产技术知识等课程。
学生,具备基本职业能力,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每个模块可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围绕必需的专业理论的综合,实现专业能力训练的综合。
通过对机电技术专业群的必需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工科类专业学生需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各专业学生奠定了进行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
基础课平台是建立在公共基础课平台上的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机电类专业相关的支撑技术基础课程等。为学生学习各专业必修课程奠定了基础,为毕业生在就业岗位群范围内有一定的转岗适应能力。
各专业必须课程是基础课平台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要求开设的课程,是为满足就业市场细化建立的课程。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从整体优化角度出发,满足某一岗位所需知识要求,满足岗位群所需基本知识要求。
公共素质课程模式为实现中职教育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主要学习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必备知识,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等综合素质。
专业必修模块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需求相衔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合实践模块通过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职业与专业可设必要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组,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将体现专业群基本规格的共性要求课程构建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开设多专业拓展课程,学生通过专业拓展课程中的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行业通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
[2]娄锐,徐红英.构建高职专业群平台支撑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02):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3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