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淑梅 孙珲 辛艳青 王昆仑 杨田林

  摘 要:以学科为依托,产学研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概括了中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对科技、经济等领域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大量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是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更是说明了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包括“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1]。因此,建立完善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摆在我们各级政府、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将产学研结合起来,以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状况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是最早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其产学研合作始于十九世纪。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成功对二十七名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并由此产生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辛辛那提模式。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产生了很多合作教育的成功范例,产学研合作教育从发展阶段开始逐步迈入成熟阶段[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又产生了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模式、政府主导研发模式、企业孵化器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等多种新模式[3],直到硅谷模式的诞生,美国产学研合作从成熟走向繁荣。今天,美国三分之一的高校都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合作教育项目,合作教育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美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4]。
  日本也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较早的国家。1933年,日本成立了“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6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特别指出“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产学合作获得长足发展[5],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国家。日本政府普遍认为教育不仅是大学的重任,也是产业界的责任。大学向社会开放、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进修、企业聘请大学教师讲学、大学从企业招聘教师、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内地留学等人才交流和培养模式是日本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6]。此外,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员制度、捐赠制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等也是目前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5]。通过这些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不但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对促进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产学研合作进入萌芽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步入摸索阶段,二十一世纪初迈入发展阶段[7]。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培养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起步晚,还存在着参与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校企沟通渠道不顺畅等诸多问题[8]。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要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首要问题。因此,探索我国高校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十多年来,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一直与威海当地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合作,不仅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同时把高校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从而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对于合作的企业而言,解决了实际需求,开发了新产品,节约了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合作过程中,我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企业也把人才培养看作责任之一,双方均利用各种资源,各自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我校應用物理学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优秀人才。
  建立总体的产学研协同合作关系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首要任务。合作对象的选择关系到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成果,校企双方如何从人才、技术、实验条件和资金等方面的需求来选择产学研合作的对象是合作的第一步。合作模式的选择也充分考虑企业和高校的需求、资源、实力等,选择项目式、共建式或者成果产业化式等合作模式,以达到共赢的目的。例如,威海是全国最大的鱼竿生产基地,鱼竿配件鱼钩、导眼等需要在表面镀制耐磨耐腐蚀涂层。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多种颜色渔具配件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很多渔具企业缺乏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台物理气相沉积镀膜设备,该方向教师具有丰富的薄膜制备经验,经过企业、学校和学院的多方协商考察,充分考虑各方需求、资源和优势,达成了科研项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
  第二,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高校而言,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目标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高校学习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依托科研项目的合作,有效提高参与人员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校自2006年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立项活动,该项活动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校企合作项目与本科生科研立项活动紧密结合,每年均几十名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中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组老师的指导,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到技术路线,从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到项目答辩,本科生得到了系统的科研培训。参与项目直接来自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对于增强企业创新研发,助力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威海兴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横向科研课题的合作,我们增加了超硬薄膜的研究方向,并成功培养了三名该方向的研究生。此外与威海华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碳化硅材料的研究和彩色Low-e玻璃的开发等,也有效增强了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带动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热情。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经过几年探索,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逐渐形成构建起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教学体制下较为封闭的校园式学习模式,以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为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起合作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向科研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学习并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解决研发和生产经营中遇到各种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2]周鲜成.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成功经验[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4,21(6):35-39.
  [3]许惠英.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多项保障措施[J].中国科技产业,2010(10):72-75.
  [4]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成才之路,2015(8):1-3.
  [5]李波.日本大学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启示[J].河西学院学报,2004,20(4):87-89.
  [6]張锁柱.日本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途径[J].日本问题研究,1999(4):17-22.
  [7]卢迪.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变迁[J].科技展望,2016,26(36):270.
  [8]王海宇,张愉.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15(3):128-130.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威海)2018年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1703);山东大学(威海)2018年度校级教改一般项目(项目编号:B201715);山东大学(威海)2019年度校级教改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2019037,Y2019038)
  作者简介:宋淑梅(1974-),女,汉族,山东乳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4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