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玉敏

  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自然资源充足、文化底蕴丰富,人文气息浓厚。在尝试进行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渗透着从课内走向课外,向课外延伸,从教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这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江泽民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就要靠教育”。因此,我们把《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课题虽未立项,但我们仍坚持研究。为了真正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从上到下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都能按上级要求落实,学校总课表及班级课表基本按要求安排,而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有所偏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已有不少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课题在省、市、区立项、结题、获奖。但有些是为活动、评奖而开展的,不能算做真正的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营养作用不能得以真正发挥。
  在劳技教学中积极有效实施“学-做-结-创”策略。我们初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劳技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实施途径:
  一是重视实施“学-做-结-创”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动手习惯,夯实基础;
  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创新基地作用,试验新技术,小试身手;
  三是冲破“围墙”,拓展空间,主动到校外社区、家庭寻找项目,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促使其锻炼成长;
  四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意愿等因素,帮助学生创建家庭科技活动实验室,边学习边实践;
  五是加强各学科的渗透教学活动,以学科兴趣小组体现劳技、科技实践;
  六是贴近生活,做好为地方特色科技文化等服务,由此形成学生在多渠道实施“齐抓共建渗透”策略的实践中磨练成长,教师在指导中成熟提高,学校在服务中发展壮大的有效机制。
  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其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會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研究如何实施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的管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努力实现课程实施的常规化,形成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有序课程局面,探究出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常规方法和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由我国1992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课程计划》所规定实施的“活动课”发展而来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爱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我们认为: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和经验课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7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