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白穗的发生及综合防控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经调查,临沂市小麦白穗的发生主要由小麦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全蚀病、金针虫、干热风为害造成的,明确了为害症状,针对不同的发生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白穗;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515033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临沂市小麦播种面积30万hm2左右,小麦产量高、用途广,对发展临沂市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小麦白穗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也影响小麦的品质。为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穗的发生,本文对小麦白穗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小麦白穗的发生原因
  通过调查表明,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主要有:小麦病害、地下害虫、干热风等。
  1.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左右,严重时达30%~40%。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扩大后互相融合形成云纹状的“花秆”,并沿叶鞘向上部扩展至旗叶,发病后病株易倒伏,严重时病株枯死,产生枯株白穗。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小麦播种后,病原菌的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小麦叶鞘和茎秆,并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早春小麦返青后,病菌开始活动并继续为害,随气温升高病情发展加快。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期,发病加重,病株率迅速增加,达到发病高峰。小麦抽穗后病害发展缓慢,但发病重的植株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冬小麦播期过早,病菌侵染机会多,发病重。播种量大,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嫩弱,抗病性差,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纹枯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在适温条件下,如果阴雨天多,湿度较高,发病严重。
  1.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影响产量和小麦品质,人畜食用病麦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小麦从苗期至抽穗后都可受害,以穗部为害最重。小麦扬花时,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渍状浅褐色斑,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发病部位褐色或枯黄,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层,1个穗上一般只有1个或几个小穗发病,严重的整穗发病。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的小穗枯死,形成白穗。
  小麦赤霉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水稻、玉米、小麦等植物的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第2年产生子囊壳释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雨水进行传播,侵染麦穗,引起发病。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等因素关系密切。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阴雨天连续超过3d,病害可能流行,特别是小麦扬花期阴雨天多,发病最重。小麦群体过大,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田间郁闭,发病往往严重。
  1.3 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俗称白穂病。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苗期发病,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分蘖期病株根茎部出现褐色病斑,叶鞘也变褐腐烂,成株期在叶片或叶鞘上,最初产生黑褐色梭形病斑,以后扩大变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边缘不明显,严重时叶片枯死,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整株叶片发黄、枯萎,引起倒状,致使形成白穗。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外越夏、越冬,土壤带菌和种子带菌是小麥秋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种子萌发后,病菌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引起发病。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加重病害的发生。土质瘠薄或肥水不足,播种过迟、过深,发病重。苗期受冻、干旱或受涝,植株弱,抗病性差,容易发病。重茬地块,菌源数量积累,发病严重。小麦抽穗以后,如果多雨高湿,有利病害发生,易导致叶斑、穗枯等病情加重。
  1.4 小麦全蚀病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严重时根部变成黑色,麦苗连片枯死。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灌浆成熟期,病株根部变黑越来越重,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剥开基部叶鞘,可见叶鞘内有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病根变黑易于拔起,植株干枯,形成白穗。
  小麦全蚀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残茬、夏玉米、谷子等寄主的根部,以及混杂在小麦种子、粪肥中的病残体上越夏。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小麦幼苗的种子根侵入为害,以病丝体在病根中越冬。小麦返青后,菌丝体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生长,菌丝向分蘖节和茎基部蔓延为害。拔节至抽穗期,侵入茎基部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最后引起植株枯死,田间出现早枯白穗。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土壤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连作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因此,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适当晚播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春季早春气温回升快,小麦生长期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1.5 地下害虫
  金针虫是造成小麦白穗的主要害虫,幼虫取食种子、幼苗和根部,造成缺苗断垄。小麦抽穗后,金针虫幼虫咬食根部为害,造成被害植株死亡,产生枯白穗。
  在我国为害农作物最重的金针虫有3种,其中沟金针虫分布在北方,2~3a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一般越冬成虫3月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雌成虫无飞翔能力,雄成虫善飞翔,有趋光性。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表土内,夜间出土进行取食、活动、交配和产卵。由于雌成虫活动能力弱,扩散受到限制,多在原地交尾产卵,因此,在虫口高的田块防治1次后,虫口密度短期内不易回升。   1.6 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之一,风速在3m/s以上,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30%。在小麦灌浆期如遇干热风,植株蒸发量大,体内水分失衡,影响光合作用,小麦茎秆青枯,籽粒灌浆受到抑制或不能灌浆,千粒重下降,麦粒干瘪,造成小麦提早枯熟,形成枯白穗,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综合防控对策
  防治小麦白穗,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产生白穗的原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适时进行药剂防治,有效控制小麦白穗的发生。
  2.1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
  适期适量播种,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防止大水漫灌,以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小麦播种前,用2%戊唑醇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用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2%拌种,拌种时严格控制用药量,以免产生要害。小麦返青后,可每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mL兑水100~150kg大容量喷雾,25%丙环唑乳油30~40mL、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667m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g,兑水喷雾。喷药时应尽量将药液喷到小麦的茎基部,以提高防治效果。
  2.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秋播前,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菌源。适期播种,合理施肥,追肥不能过晚,以免造成贪青晚熟,适当增施磷、钾肥,减轻病害的发生。做好种子处理,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g拌麦种100kg,或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小麦开花到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抽穗后扬花率达10%~20%时喷第1次药,隔5~7d再防治1次。可选用25%氰烯菌酯乳油150mL/667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667m2、25%氰烯菌酯悬乳100~200g/667m2,兑水均匀喷雾防治,重点喷麦穗,喷后遇雨,应及时补喷。
  2.3 小麦根腐病的防治
  小麦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使病残体当年腐烂,以消灭病原菌。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合理使用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以用12.5%烯唑醇乳油,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消毒。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5~40mL/667m2兑水喷雾,7~10d后再喷1次。
  2.4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严禁从病区调种,对发病地块的麦茬,焚烧以减少菌源。合理轮作换茬,可种植地瓜、花生、豆类、瓜类等非寄主作物或改種水稻2a以上,以减轻病害发生。施用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播种前药剂拌种,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6%戊唑醇种衣剂30~60mL/100kg种子,兑水混匀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小麦返青时,可每667m2用20%三唑酮乳油200mL,兑水50~60kg喷施。
  2.5 地下害虫防治
  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治金针虫。在金针虫发生为害时,浇水可减轻金针虫的为害。在小麦返青期,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mL,结合灌水施入土中防治;或每667m2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kg,拌细土顺垅撒施,随后浇水或划锄覆土;或每667m2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顺麦垄喷施,每667m2用药液40~50kg,可有效防治金针虫和蛴螬,减少小麦白穗的发生。
  2.6 干热风为害预防措施
  选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适时浇足灌浆水,增强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减轻为害。在小麦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每667m2用量为200g,兑水50~60kg,连喷2次,间隔7~10d喷1次,可有效防御小麦干热风,减轻干热风的为害,减少白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秀山.临沂市小麦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43,146.
  [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李媛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4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