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中国梨木虱是梨树的专食性害虫。本文总结了中国梨木虱的危害,介绍了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控对策,以期为中国梨木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梨木虱;发生规律;生活习性;综合防控;冀中南梨区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12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梨是中国的第三大果树。河北省是梨果生产大省,梨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居全国之首。梨已成为河北省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中国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et Li)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其若虫具有产生分泌物的特性。一旦中国梨木虱大量分泌黏液,将身体包埋,药剂很难触及虫体,导致该虫很难被杀死,因而中国梨木虱是河北省梨园生产上很难防治的害虫。每年中国梨木虱都会危害大面积梨树。
  目前,由于抓不住中国梨木虱的防治关键时期,过分依赖化学防治,盲目用药,年喷药次数较多,同时用药浓度增加,导致中国梨木虱的抗性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不仅污染环境,还增加了成本。本文对近年来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其综合防控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1    中国梨木虱的危害
  中国梨木虱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梨树叶片、芽以及嫩梢的汁液直接为害梨树。中国梨木虱的若蟲为害叶片后会分泌大量黏液,黏液包裹若虫并继续为害。黏液的外部着生长条形白色丝状物,容易导致煤烟病等发生,进而影响梨的外观品质。叶片受害后会出现褐斑,严重时全叶变黑,易引起早期落叶。当中国梨木虱为害梨树的芽和嫩梢后,梨树的生长势会减弱,花芽形成和果实品质会受到影响。
  1.1    直接危害
  中国梨木虱虫体刺吸梨果、叶片以及幼嫩枝条内的汁液,消耗树体营养,造成梨树长势衰弱,大量叶片卷褶,花蕾萎缩,果实表面有黑斑,果实小且不能进一步发育。
  1.2    间接危害
  霉菌附生在中国梨木虱的分泌物上,产生毒素,破坏梨树表皮组织,致使内部组织患病,内部组织因大量失水而干枯死亡。枝、叶面以及果实等部位均形成病斑,造成早期大量落叶,进而降低梨果实的质量与产量[1]。
  1.3    其他因素
  1.3.1    危害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梨树被害程度与当年1—2月、6—8月的降水量有关。如果1—2月的降雪量大,可使越冬虫量降低。如果6—8月的降雨量大,相对湿度也相应较高,相对湿度超过60%的时间也较长,梨树被害情况也越严重[1]。
  1.3.2    梨木虱危害部位与危害程度的关系。梨叶被害程度不但与虫量和危害时间长短密切相关,还与危害部位关系密切。在虫量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当相对湿度达60%以上时,中国梨木虱在叶柄上的危害程度重于在叶片上的危害。
  2    发生规律
  经田间观察可知,在河北省中南部梨区,中国梨木虱每年发生6~7代。中国梨木虱于2月中旬开始出蛰,成虫出蛰盛期为2月底至3月初,出蛰于3月底结束。成虫于3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上旬达到产卵盛期。产卵的同时也进行孵化,梨开花盛期同时也为卵孵化盛期。当95%梨花凋落时,卵孵化结束。4月中下旬第1代若虫大量发生,界限较明显,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中国梨木虱的种群变动呈多峰曲线,每年发生高峰为4~6个,主峰发生在6月上中旬,主峰过后虫量迅速减少,以后会出现较少的小高峰,直至11月下旬成虫开始越冬[2]。
  3    生活习性
  3.1    越冬场所
  据调查可知,中国梨木虱以成虫越冬。主要在树冠下的落叶、枯草间越冬,约占越冬总量的79.3%;其次是在树干皮缝、翘皮下越冬,约占越冬总量的20.7%。随着树龄的增加,越冬部位上移[2]。
  3.2    隐蔽危害
  中国梨木虱的若虫喜好在叶丛基部(前期)、叶柄、卷叶、叶与果的相连处、果袋内、密闭果园的梨树叶片背面以及其他阴暗处危害。
  3.3    分泌物
  中国梨木虱若虫孵化1~2 d后会从尾部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线状蜡质物,随后再分泌出一种无色透明的黏稠液体附着在其周围。随着黏液逐渐增加,黏液将包埋若虫。当蜕皮时,若虫从黏液中爬出,蜕皮后的若虫继续产生分泌物,导致分泌物大量堆积。当分泌物堆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分泌物会从叶片滴落至下部的叶、果或地面上。
  3.3.1    发生规律。中国梨木虱若虫的分泌物量全年消长呈多峰曲线型[3]。4月中下旬第1代若虫1龄开始产生分泌物,随后分泌物逐渐增多,6月4—14日达到全年分泌物量高峰,但不同年份高峰出现的时间或高峰值不同。当高峰过后,分泌物迅速减少,随后有较少数量的小高峰,直至末代若虫死亡。   3.3.2     组成。利用多种精密仪器和科学研究手段对中国梨木虱分泌物的性质和组成进行了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中国梨木虱分泌物的pH值为5,分泌物是由10种糖(单糖占19.08%、多糖占22.60%)、13种氨基酸(占0.58%)、2.01万~12.0万U的蛋白质(占0.4%)、水(占57%)、11种微量元素(占0.061%)以及其他杂质(腊质、若虫皮)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4]。
  3.3.3    分泌物附生菌发生条件。有研究表明,霉菌附生在中国梨木虱分泌物上必须具备相对湿度达60%以上等条件[3]。
  3.3.4    附生霉菌及其毒素的危害。中国梨木虱分泌物主要附生霉菌链格孢菌,当其生长与发育时又进一步产生毒素。受到霉菌及毒素等共同危害,叶表皮细胞组织遭到破坏,打破了胶质和腊质的有序排列,皮孔和气孔消失,叶组织内的水分严重散失,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斑,进而导致早期落叶[5]。
  4    综合防治对策
  4.1    休眠期防治
  一是清洁梨园,清理干净梨园内的杂草、枯枝、落叶等,可以集中进行烧毁。二是刮树皮,精细地刮干净老树皮、粗树皮,减少中国梨木虱的越冬场所。三是浇冻水,于1月严冬时浇1次冻水,地表等处的越冬害虫可能因封冻而出现死亡。
  4.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选用阿维菌素、吡虫啉、双甲脒、高效氯氰菊酯、功夫等无公害、残效期长、成本低且兼防性好的药剂。此外,需要交替使用不同药剂,以延缓植物产生抗药性。
  4.2.1    出蛰时期用药。第1个防治关键期是出蛰时期。在冀中南梨区中国梨木虱越冬成虫的出蛰于2月中旬(多在 18—19日)开始,2月28日至3月5日为出蛰高峰期,3月下旬出蛰结束。中国梨木虱3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3月中旬为产卵盛期。中国梨木虱越冬成虫的抗寒性较强,2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出现出蛰活动,3月初约70%成虫已经出蛰,但成虫尚未产卵。此时用药防治效果最好,因为越冬虫体的抗性较弱,一般药剂即可以杀死越冬成虫。
  4.2.2    第1代若虫初期用藥。第2个防治关键期为第1代若虫初期。当约95%梨花凋落时,中国梨木虱的第1代卵孵化基本结束。此时,绝大多数中国梨木虱处于1龄若虫期,分泌物尚未产生或产生量很少,若虫近似处于裸露状态,一般药剂便可以触及到虫体,杀死若虫。可以选用20%双甲脒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杀死中国梨木虱的若虫和成虫。
  4.2.3    控制若虫和分泌物。5—6月根据防治指标控制若虫,同时消除中国梨木虱的分泌物。5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是中国梨木虱猖獗危害时期,发生高峰虽各年份不一致,但一般年份多发生在6月。由于此时若虫大量分泌黏液,黏液较多时从被害处滴落到其他叶片或果实上,易引起杂菌寄生而形成黑霉,甚至形成黑斑,使叶片早期脱落。同时,大量黏液将若虫包埋,致使药液不易触及虫体,因而此时也是防治的最困难时期。最佳用药时期是按虫口指标进行防治,有研究提出此时期可以按照0.4头/叶虫口的指标防治若虫[2]。由于若虫长期生活在分泌物的保护之下,药剂防治时很难触及虫体而杀死若虫,因而要杀死中国梨木虱若虫,必须先破除分泌物的保护作用,使得药剂能够触及虫体。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和组成成分,有针对性地从多种有机和无机药剂中筛选出毒性低、不易产生药害,又能很好破除分泌物的药剂。可选用20%啶虫脒2 000~3 000倍液+5%阿维·高氯2 000~3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用药期间遇雨可在每15 kg药液中加入有机硅5 g,以提高防治效果[6];也可选用双甲脒1 000~1 500倍液+30~50倍加酶洗衣粉进行防治已大量分泌黏液的若虫,具有提高药效的作用。
  4.2.4    防止霉菌附生。7—9月应重点防控若虫分泌物上附生霉菌。冀中南梨区7—9月正处于雨季,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则果园内的相对湿度均可以达到60%以上,有利于霉菌附生在分泌物及其残留物上。自6月下旬,霉菌(主要是链格孢菌和枝孢菌)附生在留存有分泌物及其残留物的叶、枝和果上后长出黑色霉状物,即菌丝体、孢子梗和病孢子,同时伴有毒素产生。因此,此时期必须控制霉菌的附生,以防止梨树被害。使用杀菌剂和控制相对湿度在60%以下可以有效防止霉菌附生,但是在雨季不易控制相对湿度,只能选用对霉菌附生具有很好控制作用的药剂。相关研究表明,防止霉菌附生效果较好的药剂有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及10%世高水悬剂2 000~3 000倍液等。
  5    参考文献
  [1] 张翠疃,徐国良,王鹏,等.中国梨木虱危害规律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增刊1):17-22.
  [2] 张翠疃,徐国良,李大乱.梨树主要害虫:梨木虱的研究综述[J].华北农学报,2003,18(院庆专辑):127-130.
  [3] 张翠疃,徐国良,李大乱.中国梨木虱及其分泌物消长和危害规律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1(3):21-26.
  [4] 刘敬兰.中国梨木虱分泌物组成及霉变原因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0-112.
  [5] 李大乱,王鹏,张翠疃.中国梨木虱研究现状及防治综述[J].山西果树,2003(4):30-31.
  [6] 李伟,王顺乾,林玉丹,等.中国梨木虱在呈贡宝珠梨上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2018(增刊1):114-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