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合唱训练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姬凯 洪宜德
【摘要】如今合唱已成为拓宽学生艺术文化修养、培养音乐能力及群体协作能力的重要领域。本文依据初中生合唱教学的特殊性,探索初中生合唱训练的有效途径,以期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推动学校合唱教育的深入展开。
【关键词】初中生;合唱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115-02
【本文著录格式】姬凯,洪宜德.初中生合唱训练策略探析[J].北方音乐,2020,03(06):115-11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合唱教育在我国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①如今,合唱已成为拓宽学生艺术文化修养、培养艺术能力及群體协作能力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如何依据初中生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探索初中生合唱训练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歌唱习惯,推进学校合唱教育的深入展开,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合唱队的气息与声音训练
(一)气息训练的方法
呼吸是唱歌的基本动力。而“气息问题”则是初生生在歌唱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因初生中处于青春期,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气息的控制能力不够,在歌唱的过程中,容易嗓音疲劳、喉咙卡紧,影响演唱的音准、音色等方面,使整个合唱表演的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呼吸的基本原理,通过气息训练,掌握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主要涉及:积极锻炼肺功能,扩大肺部容量及肺活量;训练气息控制能力,尽可能延长控气时间;自如地控制气息流量,维持稳定、均衡的气息驾驭能力等方面。当然,在对初中生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气息练习方法来逐步解决。
“闻花式吸气法”是常用的气息练习方法之一。在带领初中生合唱排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闻花香的感觉,自然放松地深呼吸,感受吸气时使腹部及后腰向外扩张,气息沉到横膈膜下方的感觉。呼气时,要求学生小腹向内收缩,慢慢将气息吐出。这种吸气方法舒畅自然,没有多余的动作,且吸气较深,容易掌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练习惊讶时的吸气感觉。通常我们在受到惊吓时,因精神紧张,会使全身肌肉紧缩,口腔打开,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在身体本能反应下打开腔体的感觉,就是我们在歌唱时演唱高音所需要的。突然的胸部扩张,短时间内吸气,能够吸得既快又深。类似于正在播放的视频被暂停,气息被完全控制住,出现进不去也呼不出的感觉。惊讶式吸气对呼吸训练十分有效,特别适合初中生。这种呼吸训练方法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经常练习能很好地锻炼呼吸器官的灵活性,容易练就声乐学习中常说的“吸着唱”的方法。
(二)声音训练的方法
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初中生来说,因声带耐久性不强、承受力差等原因,容易在歌唱时用“大白嗓子”导致声音嘶哑。在初中生合唱训练中最好让学生掌握“轻声高位”的发声方法,既能保护嗓子又有气息的支撑。适合初中生嗓音特点的常用声音训练方法有“u”音练习和哼鸣练习。
“u”音是意大利语的五个元音字母之一,是发声的基础音。“u”音在发声时,口型呈圆形,声带振动均衡有力,气流相对平缓,声音就像从一个管道里发出来,特别通透、圆润,易于学生控制。在“u”的发音基础上,可以进行“a、e、i、o”其他元音字母的发声练习;“哼鸣练习”则是练习声音位置的基础方法。教师指导哼鸣练习时,要求学生放松胸部,轻闭嘴唇,放松喉咙周围的肌肉,发出“m”音。当学生找到鼻腔和咽腔共鸣的感觉后,再寻找发声位置就会相对容易。在哼鸣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用唱“u”音的感觉来唱“m”音,也可以用“ma、me、mi、mo”等结合元音字母的方式进行练习。发声时,抬起下颚,声音靠后,便于学生找到歌唱的气息通道和“头声”高位的感觉。声音通透自然又有一定的发声位置,对于接下来的歌曲合唱有很大的帮助。
二、多声部的练习与配合
“合唱是集体性演唱,要求产生共性的声音,直声运用较多,并强调声音谐调、统一、平衡。”而在合唱排练的过程中,已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音色区别,且大部分成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歌唱训练,存在声音不稳定、音色不均衡等情况。所以,教师要了解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注意男女生的性别比例,划分好声部。此外,多声部、分声部的合作演唱,讲究的是队员之间的“合”,而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教师应该把握学生合唱训练时的心理状态,要求每位学生有集体协作的意识。声与心两方面的共通努力才能体现出“合”,达到合唱追求的集体中统一而又平衡的共性音响效果。具体练习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分声部练习,把握好音准
分声部训练是合唱的基础,每个声部的合唱队员都要首先唱好自己的声部。在练习时,教师要先带领每个声部唱谱,检查每个学生演唱的情况,让学生准确把握自己所在声部的音准。当学生掌握自己声部的音准、节奏和旋律特点之后,再带入歌词演唱,这样的效果会比一开始就教唱歌词好得多。每个声部都如此反复练习,为接下来的声部融合做好准备。
(二)分男女声部练习,区分旋律特点
当熟记自己的声部之后,可以将男生高低声部与女生高低声部分别合在一起练习。男女生两个声部的分练与合练相结合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分辨并准确把握自己声部的音准和音色,在旋律音高的对比中感受自己的旋律特点,防止与其他声部旋律混淆。
(三)多声部合练,避免声部混淆
多声部合练是合唱中最难的部分,教师应在合练之前讲清楚每个声部的功能及声音效果。如低声部要求声音浑厚,高声部声音流畅。每个声部都要有准确的音准、稳定的发音、统一的音色,并注意聆听与配合,锻炼干扰能力等。此外,多声部合练最好分段落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稳中求进,避免与其他声部混淆之后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三、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
合唱是一种综合性的歌唱形式,不仅要追求不同声部的基本和声效果,还需要合唱队员具备很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体现出合唱队员对歌曲的诠释与表达。也就是说,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非常重要,它最终决定了合唱作品能否完美、艺术性地再现给观众,让观众得到高雅美好的享受,这才是合唱艺术所追求和崇尚的。因此,在对初中生合唱队进行合唱练习时,教师要揣摩合唱作品的表现内容、内涵及作曲者的构思意图,注重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引导学生更好地表现出歌曲情感及内涵。
一方面,引導学生理解合唱作品的情感及人文内涵。正所谓“情由境生”,教师在选好合作曲以后,可以用多媒体展现情境,用故事或者语言描述情境等多种方式,营造鲜明生动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融入到合唱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及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排练时的情感投入,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比如:在合唱曲《蓝色多瑙河》排练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蓝色多瑙河》的音乐,用图片直观展现多瑙河的地理位置、美丽景色、风土人情等。教师还可同时用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多瑙河的历史脉络及人文风情。学生不但可以感知歌曲的艺术特点,还增加了对歌曲人文内涵的理解,会对作品的排练充满期待。之后再排练《蓝色多瑙河》合唱曲时,学生就会有相应的心理适应和情感准备,从而提升合唱排练的效果。
另一方面,构思合唱歌曲艺术处理的方法。合唱注重整体的艺术效果,搞定音准只是合唱的第一步。有效的艺术处理是达到合唱所追求的美妙和声效果的重要环节。艺术处理涉及对歌曲的感情、声音、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唱排练时,应根据作品的不同灵活设计把握。
当歌曲的音符时值很短或者休止符较多时,应该要求学生活泼、跳跃,速度可以稍微加快,这时候应突出声音的流动性,属于声部的横向处理。例如,在合唱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中,需要声音欢快,富有跳跃性,以此突出小女孩天真活泼的性格及年龄特点;如果歌曲较为抒情、长音较多,可以要求学生速度放慢,注意乐曲的连贯性,突出声音的宽厚,唱的抒情,属于声部的纵向处理。如《故乡的亲人》这样的作品,旋律连贯、深情,深入人心,在演唱时就要唱出作曲者孤寂、惆怅、思乡的情感。在练习时,可以采用循环呼吸法,让不同声部的合唱队员之间不动声色地加入和换气,保持歌曲旋律的连贯性,使声音听上去连绵不断,保持歌曲的完整性。当然,一些合唱作品在练习时还可以通过快慢、强弱等声部对比的方式来处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处理方法,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单调、平淡,增加乐曲的流动感、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邹林波.合唱声音训练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办法[J].艺术教育,2009(4):81.
作者简介:姬凯(1999—),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师范)17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洪宜德(1979—),男,汉族,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音乐教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5491.htm